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湾沚区乡土作家——鲁毓泰作品选读
来源:《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 作者: 发表时间:12-20 09:18

鲁毓泰作品选.

鲁义培,字毓泰,号镇东,宣城县芳山镇(今属芜湖市湾沚区红杨镇)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五月十六日生。安徽省立第八中学毕业,曾任宣城区立芳山小学校校长、宣城县公安局第二科科长、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三军第三师司令部秘书、宣城县政府行政委员、《民声报》主编、县立民众教育馆编辑、县立第一区学区委员、宣城县立民众教育馆教导部主任等职。

民国时期,鲁义培以毓泰、鲁毓泰的笔名在各种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很多都是描写宣城地方历史风情的,今摘录数篇,以飨读者。


安徽妇女生活

我皖自“五四”以来,文化普及,妇女解放的声浪已哄传全皖了。试问自“五四”迄今,已相去数年,文化是否普及,妇女是否解放呢?吾不得而知。请普及教育、改造社会的一般学者自省罢!

文化是否普及, 社会是否改造姑且不论,先就现时我皖的妇女生活概况,略述一二,藉以曕察吾院的文化和妇女一切的现状。

吾皖居长江的中游——-皖江,有皖南、皖北的分限。 皖南的风土人性是湿润的, 温滑的。皖北的风土人性是干枯的,强悍的。就此看来,安徽妇女生活的概况已可略知梗概,简略分述于下:

(A)皖南妇女生活的概况  皖南的妇女大都小足,体质较弱, 她们的生活的职务不外下列几种:

烹炊。男子力田或作工, 妇女烹杴供给饮食。

采择。皖南产茶的地点,采茶、择菜大都是妇女。

养蚕。桑多之区, 妇女专以养蚕为生活。

采水果。水广之区,菱、荷、蒿、芡……等物甚多,一般妇女以采水果为生活。

刺绣。家境平庸的妇女,以刺绣为生活。

卖色。一般孤寡无依、怠惰成性的妇女,以姿色依富户的男子为生活。

(B)皖北妇女生活的概况

皖北的妇女大都巨足,体质较健,她们的生活职务不外下列几种:

力田。皖北一带,不但男子力田,女子亦以力田为生活。

渔樵。林木繁森,鱼虾盛产之区, 妇女亦以樵渔为生活。

贩卖。一般无田地人家的妇女,专以贩卖妇女的用品和他种杂物为生活。

佣工。孤寡无资的妇女,以佣工为生活。

织造。一般稍精干的妇女,以织造为生活。

营帮船。水道畅行的区域,妇女以营船为生活的也很多。

两皖的妇女生活职务,不外上说的几种。不是皖南的妇女不力田、不渔樵……皖北的妇女不烹炊、不采择……不过异地比校特胜罢了。这样皖南妇女的生活,是轻且逸的,较安乐的;皖北妇女的生活,是重且劳的,较烦苦的。无论是安乐的、烦苦的, 都是在专制的牢范里过生活, 没有得到解放的境域。素以社会改造自负的学者,如何调和、改造吾皖的妇女生活啊?

(《时事新报》1925年3月3日)


宣城嫁娶的风俗

我国对于嫁娶,各地都很迷信,什么合八字,择吉日……可说无谓已极,但我宣尤甚。我邑无论贫富贵贱,对于嫁娶,大都用轿,不过轿有美恶罢了。一般人的嫁娶,轿都由男家备集。最令人注意的,是都在轿的后背上安一圆米筛,筛的中间图以八卦形,筛的直径插古箭三根。若问有何使用?总是说,宜人嫁娶的日期,途中祟新人的鬼怪甚多,若不这样布置,新人一定为鬼怪所祟。迷信鬼怪惧八卦图和古箭。

唉!我看自由新式的结婚,没有这种调门,而新夫新妇非常的幸福,从没听见说被鬼怪祟杀呢?

八月十日,宣城芳山。

(《民众周刊》第34期,1925年8月25日刊)


陈太守的故事

宣城居长江的南岸,襟山带河,境内虽没巍峣的石山,但崔峨的土山不少。高大的土山既多,则蛟蚌潜生,久则为害。故皖南宣城一带,每逢黄梅时节,必发蚊水数次。洪水浩泛,圩乡辄遭灾殃……这是古今来的惯事,不足为奇。

清道光十六年,洪水特大——当年宣城刺史陈猷谋,在洪水未泛的前三日,夜里梦城方的土地向他说:“华阳山脉的某峰里,生了两个铁牛,已有千余年的寿命。今岁六月间,要借蛟水入海。太守,两牛既以仙质修成,坚强如何!这样,洪水和牛迹到处,人民、田亩、村落、城池……岂不都覆亡淹没掉了吗?人地何辜,遭此浩劫?牧民的人,有为民除害造福的责任,不知则已,知则不能不设法救济。现有一法,可使人民免此劫难,不知太守肯为民牺牲否?”

陈太守听了,大惊失色,哀恳说:“既为民父母,理应救济。若有法补救,虽赴汤蹈火,亦所不辞——决计牺牲个人,救济万民……”

“太守这样爱护民、地,真令我钦佩得狠……想免此劫,惟有将全县人民的姓氏,造成一册——万名册,待洪水到城下的时候,太守抱万名册坠水自戕,可免此劫。否则,别无他法!”土地说。

“承蒙指教,感激之至!决遵计而行。”陈太守慷慨说到这里,更夫鸣锣报更,将他从梦中惊醒。耸耳听去,镗,镗,镗,已三更时候了。回想梦中的经过,历历胸中,毫不模糊,不禁叫奇不止。

未几天晓,传当地的差役考问,差役恭谨的答说:“天雾的时候,华阳山脉某峰里,是有两个铁质的牛怪出现,但不奔驰……于地方尚无大害。”

陈太守听了,该山真有两个铁牛,明白梦非无因,即遍告梦中的经过,令各乡的董保,限两日内将各乡人民的名册造来。董保和乡民听了这个恶耗,战战兢兢,星夜将各乡人民的名册,造齐呈送府署。

第三日,华阳山脉的某峰果然暴裂,奔出了一条巨蛟、两个铁牛。两牛互斗,洪水涌汹,平地水深丈余,东北乡的村落、田亩……都被冲没。不半日,城下水深数丈,城将倾没。

陈太守闻警,登城观看,见洪水澎湃,数十里锦绣山河变成了泽国,不禁悲悯交集,奋不顾身,抱万民册跳下城去。他坠入水中后,水势陡静,顿时落下数丈。城上守城的人士见太守坠水自戕,洪水陡落,不禁喜得大笑不止。他们正笑得起劲,忽太守在北门距城一里许的水中,将头耸出水面,厉色若生,大声疾呼说:“人们呵!不要乱,不要笑,五百年后有一遭!”说了又沉没不见。

这样,不到两日,水尽落退。生水的恶蛟随水远去,而互斗的铁牛,战胜的已不知去向,那战败的留落下来。东北两乡遭了此劫,向称田亩毗连、万家烟火的乡村,已成了一望无涯的沙洲,元气大损,数十年始复原状。

洪水退后,,人民感太守仁爱,在他冒头的山麓下建庙奉祀,以扬德风;复将战败遗留下的铁牛抬入城中,筑庵保存,以留纪念。至今百余年,庙宇、铁牛仍未毁灭。现在来宣游历的人士,犹得仰崇宇而再拜,扪故物以忆古……唉,宣城何罪,遵此浩劫,五百年后真还有一遭吗?

八月一日,宣城芳山。

(《京报》1925年9月1日)


三眼冲

宣城北乡岗峦起伏,土地垽瘠,古来视为不毛之地,弃而不垦。及到清代洪杨乱后,人民南迁,向称人迹罕到的荒原,渐有了人居。但宣城西北一隅,岗峦多而沟壑少,因此雨水稍稀,便要感受地理的影响成了荒年。

当时,该地有个年约六十多岁的老农人,心地慈良,为人极忠厚。不料天不福善,竟无子女,犹自耕自食。一年天旱,沟塘将涸,老农人和他妇人在路边的小塘斡水。时值炎暑,骄阳似火,正在施威,年幼的农夫尚应付不下,况一对筋力衰弱的老人呢?

他俩正在力难应付的当儿,后面小路上来了一位白发老人,手中撑着纸伞,热得一步一喘的走来。这老人走到沟边,向他们深深一揖说:“哥嫂们,我是到某地去的,已走了半天,天气太热,口中渴得万分,请赐茶一杯可否?”

老农人听了,向他妇人说:“这位行路的老儿,渴得真是可怜。你将他引到家中憩息一下如何?”农妇说:“常言道:五湖四海皆朋友,人生何处不相逢。引他到家一餐,值得什么?”说罢,引老人到他家憩息,款待甚殷。

老人到农家憩息出来,向老人谢说:“叨扰茶饭,感激非常!贵地岗峦环峙,没有巨渊深沟,天若不时时降雨,不是没得收吗? ”农人道:“粗茶淡饭,很不恭敬。敝处全靠天收,天不雨,便要受灾。”

老人道:“贵地士质尚沃,苦无水源,若在山崖的高处掘一源泉,岂不是好?”农人道:“掘泉固好,无此能人,也是枉然。”

老人奋然道:“我虽年迈,尚能为力。”说着,走到山崖高处,用他的伞柄向地下杵了三下,伞柄起处,所杵的三洞眼中,鼎沸似的向外冲水。农人和农妇见了,喜出望外,以三眼不足,还欲请老人再捣几个,方欲开口,老人已不见了。

自此以后,泉水源源不绝,向称不毛的田地,竟成了无上的沃土。现今该地的农人,仍称道神庥,感谢老农夫妇为善感神,遗泽后世不已。

(《民国日报》1926年3月3日)



宣城春节写真

宣城是安徽最富庶之区,以往每逢春节,极力铺张点缀佳节,形形色色,颇称热闹。

今年却不然了。因为去年经过空前绝后旱魃的洗劫,农村破产,市面萧条,农工商学各界救死不遑,那有余钱和兴趣来庆祝这春节呢?除了邮电、交通、公安等机关办公外,其余的大大无形停止了。

各商店虽照常休业,人们还是往还贺年,但张贴春联确比以前少了。许多商店和人家,因为境况不佳,没有兴趣顾到这些事。

至于龙灯、马灯、高跷各种玩艺,是一无所有。就是一个戏院,也因市面不景气,不够维持,无法开演。

总之,经过旱魃洗劫后的宣城,把种种不景气,由春节中表现出来。

最不堪寓目的,是一班灾民。宣城在往年,每逢春节的前夕,赈务机关和慈善家施散赈米,以济急贫。今年春节的前夕,四乡灾民进城讨赈粮的,比往年多至十倍,约计不下万余人。粥少僧多,不敷分散。善钻营的、幸运的,弄得一两张米票,换得一两升米;那老弱的,愚笨的,不免向隅。那没有讨得赈米的灾丐,不能回去,沿街乞讨,以果饥腹。晚间檐前屋角,横竖直卧,狠狈不堪。

翌日春节,大家见面“恭贺新禧”时,依门乞讨的灾丐比比皆是,大有“阴山道上”之概。善门难开,心有余而力不足,只有闭门不纳了。

这不过是灾区写真之一。距午季尚有几月,哀哀灾黎何以为生?望赈务机关和大慈善家们及早多多筹赈,以惠灾黎呵!

(《新闻报》1935年2月11日)

 敬亭山的今昔观

敬亭山在我县宣城北乡,距城约十里,一名昭亭山,又名查山。高约数百丈,蜿蜒二十余里,千岩万壑,景物清奇,为近郭名胜。自李唐李白咏了“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敬亭山的大名,遂为历朝文人雅士所向往,凡到宣城游的,莫不以一览敬亭之胜为快。

事变前,山下的广济(教)寺,虽古刹数椽,头陀几人,寺里布置得很清雅。春秋佳日,游人必要在这里休息。老衲以本山的特产,名“敬亭青螺”的茶叶,煮山涧清洌而香的泉水,泡茶待客;游人也不惜小费,以餍口福为幸。这广济寺,俗名双塔寺,寺前双塔耸峙,是宋时辽道宗年间所建,已风霜侵蚀,鳞痕斑剥,显露着古香古色,一望而知他是几千年的遗物!

山麓的路当中,有一座小小的白石坊耸峙着,建筑得很简单,上面额着“古昭亭”三个字,笔致劲秀,大有王羲之笔势,飘如游龙,矫若惊蛇的姿态。是清咸丰年间建立的。上而堆些石卵,相传抛石其上,得子之兆。此山又名“昭亭山”的,想由此亭而来?

自古昭亭以上,便怪石嶙峋,古松参天,阴翳蔽日,风啸泉鸣,别有天地。在明媚的春天,杜鹃花开满山红,绚烂夺目;秋时野菊遍地,如菜花一般。

半山中有翠云庵、龙王庙、先贤祠,依山而建。因地势窄狭,庙宇矮小,虽很简陋,里面古今来墨客骚人石刻的诗文很多;又都有高僧住持。翠云庵的后面,有一座小楼名太白楼,相传为李青莲当年和社会贤达远眺处。又庵前右侧有小亭一座,名太白亭,相传为李仙和当时一班文友徜佯饮酒赋诗处。庵的左山后,有盆大的石池一,土名龙潭,深约二三尺,里面有蝾蟆,先以为龙,每逢旱魃施虔,土人奉以求雨。这潭的水是山泉淌来的,清洌得很。山僧就汲这潭的水煮茶,清香无比,别饶风味,胜过广济寺的茶。游人多在山上酒食,各庙住持招待很好。

太白楼高出各庙宇数丈,有居上临下建瓴之势。登楼远瞩,俯看万家烟火,城郭参差,城里的叠嶂楼、鳌峰,历历在目。而东乡的长旛山、麻姑山,西的珩瑯山、天门山,北乡的硖石山、陵阳山,森然排云,灿然列翠,古人所说的三千粉黛、八百烟花,都摆在眼前,我想黄山、庐山的神秀,也不过这样?

不幸中日战起,宣城沦陷了八年,不但城里的名胜古迹被倭寇破坏尽了,就是城外的胜地也同罹浩劫,敬亭山上下的古剎,像广济寺、翠云庵、龙王庙、先贤祠,因军事关系,同遭敌火,山上的松林也被敌伪砍伐殆尽。现在所剩的断垣颓壁,瓦砾一片,童山濯濯而已。当这春景宜人、游兴勃发的时候,有烟霞癖的,抚景生情,能无今昔之感!

(《益世报(上海)》1947年6月4日)

 饥荒

《尔雅》里说:“谷不熟为饥。”韩愈文说:“天饥岁荒。”是说果谷不熟叫“荒”。我皖南去年既没遭水,没有遭旱,也没有虫,而兵燹也成过去,皖南是产米之区,芜湖是米市之一,每年外运的米虽不少,可是自给有余,除旱涝、虫荒外,没有闹过饥荒。去年虽不算丰收,也可说是稔年。

今年闹饥荒的地方很广,抢米的事时有所闻。像宣地也是产米区,竟不能例外,闹起饥荒,抢米的事也数见不鲜。虽不像孟子里说的“野有饿莩”,但民确有饥色,不能举火的十之五六。

韩愈诗云:“婪酣大肚遭一饱,饥肠彻死无由鸣。”白居易诗云:“壮者不耐饥,饥火烧其肠。”食是民元,人们没有粮食就不能活,饥肠辘辘鸣,着实难过难受!

苏轼诗云:“三年东方旱,逃户连攲栋。老农释耒叹,泪入饥肠痛。”又云:“饥火烧肠作牛吼,不知待得秋成否?”去年不是旱荒,今年又不是春荒,无须待那秋收,不知怎的竟使我民挨饿。

苏轼又诗云:“莼羹羊酪不须评,一饱且救饥肠鸣。”地方米粮今年确是缺乏,除大农户和资本家有米吃,那小佃农和劳工界拿钱买不着米!又云:“明日无晨炊,倒床作雷鸣。”虽不尽日不举火,可是早餐吃了,午餐或晚餐还不知在那里的很多。

大村庄或街镇上,整日里都有贫苦的男女,拿了筲箕或口袋,无精力似的访问可有米卖,市镇虽有平粜米出卖,杯水车薪,无多大补救。而乡人无购米证的也买不着。去迟了,便向隅而返。

骆宾王诗云:“平台戚里带崇墉,炊金馔玉待鸣钟。”富有的人家,不但菜馔照常丰盛,而美肴佳酿也如平昔!

杨载诗云:“不妨山水乐吾乐,岂有饥溺忧吾忧。”又应玚诗云:“凡百敬尔位,以慰饥渴怀。”闹饥荒的地方各机关办理这事,能像“后稷思天下有饥者,,犹己饥之”,对民食加以统制,就是有法令的挹此注彼,,不能拒绝,也要苦心孤诣,必使地方足食,始可分多润寡。

黄庚诗云:“煮字原来不疗饥。”苏轼诗云:“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我是个穷塾师,像郑燮穷居陋巷,教几个小小蒙童,在这闹米荒的时候,东翁家多有“在陈”之虞,那有多少米来奉师?这样常致断炊,不得已,效范仲淹断齑画粥以疗饥。

庾肩吾文里说:“煮石初烂,烧丹欲成。”神仙传有白石生的,常煮石为粮,我是孔教中人,不会神仙术,惟有効先圣颜回“在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付之远观而已。

(《中央日报》1947年7月18日)


(鲁旭春、童达清收集整理)

【责任编辑:zhanglingyan】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