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 统战县长”许道珍
来源:《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 作者: 发表时间:01-03 10:45

唐国平

微信版第1645期

党领导的苏浙皖边区游击队武装,经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两个历史时期艰苦卓绝的斗争,始终灵活地贯彻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广泛发动人民群众,沉重地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卓越贡献。其中,一支由许道珍同志领导的游击武装,始终活跃在苏浙皖边区的中心广郎(广德、郎溪)地区,灵活运用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广泛发动爱国群众参加抗日反顽活动,得到广大根据地和游击区人民的拥护,大家亲切称他“统战县长”。


01

抗日战争时期的斗争与合作

1937年12月,新四军军部从武汉迁到安徽省皖南一带,拉开新四军在江南抗战的序幕。1938年5月,中共皖南特委指派从延安抗大毕业的共产党员许道珍,回家乡广德县一带发动群众抗日,发展地方党组织。

誓节镇是广德西乡的千年一个古镇,许道珍的家在镇子附近的周村。许道珍父亲许济之,早年加入同盟会,民国初年,在南京高等师范学堂毕业后就回到广德从事新式教育。曾先后担任广德中学校长,县教育局长等职务,可谓是桃李满天下。在他的学生中,一大批有志青年因受到他激进思想的启迪投身到滚滚的革命洪流。许道珍在奔赴延安前是广德中学的教师,在当地的青年中有很大的影响。在延安抗大学习半年后,根据党组织的安排,回到家乡广德。他在党的统一战线思想的指导下,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参加国民党广德县地方政府组建的民众抗日总动员委员会。

1938年5月,许道珍和周嘉麟回到广德后,主动以八路军退伍人员的身份参加国民党广德县抗日总动员委员会工作。周嘉麟任动委会秘书长,许道珍任动委会下设的青年工作团(以下简称青工团)的副团长(主持工作)。

许道珍和周嘉麟上任后,运用在抗大学习的党的统战思想和策略,高举国共合作的旗帜,发动群众成立农抗会、妇抗会,青抗会、商抗会等抗日救亡组织,把全县的民众抗日救亡运动推到了一个新高潮;当时,国民党县政府的官员,大都成了他们的统战对象。县长蒋诚达是一个颇具爱国心的人,对国民党亲日反共的片面抗日政策极为不满。由于许道珍等人的宣传,他更加拥护和支持共产党抗日救国的主张。国民党皖南行署军统特务组织企图暗杀许道珍等人时,他毅然提前通知许道珍、周嘉麟等人离开,最后自己因“通共”罪名被国民党特务逮捕。

(二)营救被捕党员。

1941年1月,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震惊世界的“皖南事变”后,公然破坏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顽固执行“反共”、“剿共”政策。派出了大批特务,对苏浙皖边区各地的共产党组织进行大肆破坏,对抗日组织和爱国群众进行残酷的迫害和打击。当时,国民党第三战区第二游击区总指挥部和忠义救国军总指挥部,都设在广德西部和南部山区,广德、郎溪到处都是国民党军队和特务。党的基层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广郎地区上千名中共党员被捕。

在此危难之间,许道珍根据中共苏皖区党委书记江渭清的指示,在广郎地区组建游击队,开展武装斗争,反击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惩处汉奸、叛徒和特务。游击队成立后,首先利用统战关系,开展对被捕同志的营救工作。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第一,给国民党地方党、政、军各级官员写信。一方面向他们宣传我党坚持国共两党合作共同抗日的救国主张;另一方面,希望国民党当局能继续以抗日大局为重,不要兄弟睨墙、自相残杀。

第二、利用在国民党政府干事,但同情革命的一些人员出面保释被捕人员。其中比较典型的是通过国民党广德县党部委员吴子芳、何元培、何振铎、郎溪县党部委员徐仲甫等人,营救大批被捕人员出狱。

第三、动员地方开明士绅和乡镇长、保长、甲长出面,保释部分被捕党员。

右为许道珍

(三)成立抗日民主政府。

1943年10月,新四军六师十六旅在政委江渭清和旅长王必成的带领下,南下进击日军,随即收复苏南、宣城、郎溪、广德的大片失地,日伪军被孤立在少数几个城镇据点里。许道珍接到江渭清等人的指示,带领广郎游击队下山,到苏浙皖三省交界的广德北部山区建立广德县抗日民主政府,并担任县长。

在组建广德县抗日民主政府和建立抗日根据地的工作中,许道珍等人又充分发挥统战工作的作用,促进了工作又快又好地开展。

第一、建立基层民主政权。

日本军队第四次占领广德期间,国民党县、区、乡机关的人员和地方大地主纷纷逃亡到皖南宁国一带,地方政权名存实亡。日伪军在其占领的沦陷区内建立汪伪政权,实行“伪化”统治。

为了摧毁日伪的“伪化”统治,在新四军十六旅的支持下,苏浙皖边区各地地方党组织以游击队武装为骨干力量,加快了各地区、乡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根据边区政府组成的“三三制”原则,县、区、乡三级民主政府都充分吸纳中间派人士参加。但是,由于时间紧迫,各级民主政府组成需要大量干部。许道珍首先提出,大胆起用一批皖南事变后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后被迫自首脱党的人。在这些“自首”的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经过地下党组织同意后办理“自首”手续的。如罗建国、王渊波、方旌德等人虽然都是出生在地主阶级家庭的知识分子,但是,他们义无反顾地背叛了自己的阶级,站到了贫苦大众的革命阵营中来。他们虽然被捕,被迫办理了“自首”手续,但没有出卖组织和同志,没有干对不起革命的事情。由于他们在群众中的影响和地位依然很高,作为“中间派”人员参加政府工作,群众很快就被发动起来。由于他们的影响,一些地方士绅也逐渐转变了态度,转向拥护民主政府。甚至一些逃亡地主也陆续回家,参加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第二、动员一切力量开展支前工作。

1945年1月,粟裕率新四军一师部分队伍渡江南下,在苏浙皖边区组建新四军苏浙军区,开展了为期半年的三次天目山反顽战斗,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围歼江南新四军的战略企图。在三次天目山反顽战斗期间,许道珍领导的民主政府,以游击队和民兵为骨干力量,为主力部队征收了上百万斤粮食,并组织上万民夫随军支前。

关于粮食征收工作,是当时最大的困难。贫苦的百姓虽然支持民主政府,但他们只有半年的口粮。秋收前的几个月,他们都是靠吃野菜和粗粮度日。而大多数地主的粮仓里都有存粮。为了让有存粮的地主把粮食拿出来支援前线,许道珍等县政府领导多次到各区、乡召开士绅工作会议,耐心向他们宣传共产党的抗日救国政策。李德修、雷公烈等一大批开明士绅都慷慨解囊,把家里多余的粮食都拿出来支援了前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像许勉之、阮志鹏、苏茂斋等一些开明士绅,经过许道珍等人的统战工作,不仅把自家的钱粮捐给民主政府,还把自己的子女送进了革命的队伍。

02

解放战争时期统与战的结合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新四军主力奉命撤往江北,剩下1000余人组成苏浙皖边区司令部,留守江南,熊兆仁任司令员。中共苏浙皖边区特委同时成立,陈立平任书记。特委下下设郎广等4个工委;郎广工委书记张思齐、副书记许道珍,郎广工委及其武装一百余人。

10月中旬开始,国民党政府调集了几个师的兵力会同地方武装对

新四军苏浙皖边区游击武装进行了大规模的“清剿”。边区游击武装受到重创,边区司令部剩下熊兆仁等9人坚持战斗。郎广工委及其武装最后只剩下许道珍、张思齐等13人坚持游击战斗。但是,这13人就像一粒粒火种,经过三年多时间顽强不屈的燃烧,终于把苏浙皖边区又燃烧成一个红彤彤的世界,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郎广游击武装能够坚持和发展的一个硬道理,就是正确掌握和运用了党的统一战线策略。

(一)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1945年底,国民党军队匆忙结束了对苏浙皖边区的第一次清剿,纷纷开到东南沿海一带大城市抢夺抗日战争的胜利果实。郎广工委领导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将游击队分成几个武装工作组,主要开展发动群众、发展党员、扩大游击武装等方面的工作。为了尽快改善游击队目前所处的恶劣斗争环境,许道珍领导的游击队一手抓武装斗争,一手抓统战工作。

首先,开展对一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脱党人员的统战工作。

1930年春,中共党员王金林等人在广德西乡发动了农民暴动,并组建了皖南红军独立团。1931年底,由于蒋介石派首都卫戍部队镇压,广德暴动失败。暴动失败后,国民党又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进行了大逮捕和大屠杀。当时,仅广德城里就有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数十人被捕。这些人都在国民党特务的逼迫下在所谓的“自首书”上签了字,脱离了共产党和共青团组织。十几年后,这些人升官的升官,发财的发财,都成了广德社会的名流。许道珍二十岁时参加王金林暴动,这些人都曾是他的战友,他把他们作为统战工作的主要对象。其中像杨质经、吴子芳等人在营救游击队被俘人员、为游击队提供情报、物资支援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其次,开展对地方开明士绅和一般中、小地主的统战工作。

新四军北撤后,虽然一部分恶霸地主组织了地主还乡团武装,对根据地人民实行及其残酷的反攻倒算,但绝大多数开明士绅和地主,由于在抗日战争期间,受到抗日民主政府的教育和影响,对革命事业还是同情和支持的。游击队发展壮大后,需要大量的粮食、枪支弹药、资金和其他物资,大部分都是通过统战对象帮助解决的。如游击队使用的大功率收音机,就是通过地方士绅许端甫、黄智开等人从上海、南京等地购买的。

(二)执行正确的统战政策。

47年春,由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战场的形势进一步好转,中共皖南地委为了进一步发动群众,向各游击区下达了“三抗(抗租、抗债、抗粮)”的指示。可是,在苏浙皖边区,有大量的国民党军队驻扎,国民党地方武装势力也非常强大。不仅难以公开开展“三抗”斗争,即使开展起来,胜利成果也难以保持。而且,“三抗”也可能将一些思想动摇的地主推向了反动立场。许道珍等人认真分析了当时苏浙皖边区的斗争形势,决定暂缓开展“三抗”斗争,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一战线成果。但是,为了打击敌人,帮助群众解决缺粮问题,游击队采取了发动群众到国民党政府粮库抢粮的斗争方式,从而调动广大游击区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

1948年春,皖南地委又根据中共华东局指示,要求各游击区发动群众开展“五抗(抗租、抗债、抗粮、抗捐、抗丁)”斗争。许道珍等人坚持从实际工作出发的原则,改“五抗”为“三抗(抗债、抗捐、抗丁)”。既打击了和孤立了国民党反对派,又争取了中间派的支持,巩固了统一战线,发展了和壮大了游击武装。

(三)灵活对敌工作。

1949年初,中共皖南地委接到华东局指示,为迎接解放大军渡

江南下作战做好准备。此时,许道珍和游击队的主要工作就是通过所有的统战对象,开展策反国民党地方政府及其武装的工作。许道珍在解放前夕的三个多月时间,给国民党广德县、区、乡各级政府的官员写了三百多封信,向他们宣传我党我军“首恶必办,胁从不问,立功赎罪,立大功受奖”的政策,规劝和敦促他们起义或向游击队投诚。当时的统战人士何元培、吴子芳、徐步芳等人都被发动起来,带着许道珍的亲笔信件到国民党县地方政府和军队官员中秘密开展策反工作。

1949年4月20日晚,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发动了渡江战役。23日,国民党广德县长卢慕曾急忙召集全县乡长以上人员会议,布置县政府及其武装向杭州方向撤退。他命令将所有政府粮库的粮食都处理掉,来不及处理的必须就地销毁。但是,由于许道珍打量前期统战工作的铺垫,反动县长的阴谋没有得逞。国民党柏垫联防区主任朱学礼带领联防区六个乡镇的人员及其武装300余人,在大范村直接向许道珍领导的游击队投诚;国民党保安团第二连以及城厢、花鼓等4个中队共300余人,在国民党县政府撤离的当天撤出城关,摆脱保安团的监视,携带武器向游击队投诚;国民党双溪乡公所及其武装50余人在解放前一天提前起义,负责地方治安工作。

当时,国民党各个粮库的存粮共400多万斤,全部完好保存下来。

这其中,大部分粮库都是通过国民党起义和投诚人员保护下来的。这些粮食,有力支援了几十万解放大军渡江后继续东进南下。

1949年5月9日,中共广德县委和县人民政府成立,许道珍担任县委书记兼县长。5月17日,调任宣城行政公署担任主任。1950年3月,调任芜湖市任副市长。1963年,调任安徽省政协秘书长。1968年被造反派打成“走资派”,关进肥西十三里铺“干校”。1969年2月9日,因病含冤离世。1979年10月29日,中共安徽省委为许道珍平反,省委书记张凯帆致悼词,高等赞扬了他一生为革命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

今天,我们,回顾当年“统战县长”许道珍和他领导的游击武装,科学运用统一战线这个致胜“法宝”,使革命斗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的辉煌历程,更加深刻理解了党的统一战线策略的伟大和正确。在缅怀新四军老战士丰功伟绩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继承革命前辈们那种宽广包容的胸怀,学习他们那种一切从有利于革命工作出发的实事求是态度,广开言路,开放党禁,开展包括台湾在内的各个民主党派的友好合作,建立一个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而共同努力。

作者简介: 唐国平(1962-),男,安徽广德人,安徽省作协会员,广德市作协副主席,广德市新四军文化研究会会员。多年致力于小说、散文、诗歌的创作活动,著有长篇纪实文学作品《赤胆忠魂——许道珍和他的战友》《热血青春——王金林和他的战友》等。

【责任编辑:zhanglingyan】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