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燮平
微信版第1649期
胡乐古村落地处宁国市胡乐镇中西部、青龙湾水库上游,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安徽省宁国县地名录》记载“相传此地原有姓胡名乐的人居住,故称胡乐”,南宋初年杨万里过宁国县,经胡乐时曾赋诗《过胡乐坑》,说明当时这里就称“胡乐”了。《明史·地理志》记载,明初置胡乐巡检司于蜀洪(今属胡乐镇竹川村),明中期巡检司迁至徽庆乡乡治所在地(即今胡乐镇胡乐村),“胡乐司”因此得名。民国初年废除胡乐巡检司,但胡乐司这一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明清时期,胡乐村隶属宁国县西南部的徽庆乡。民国时期,1932年属胡乐镇,1940年改胡乐镇为胡乐乡,胡乐村属胡乐乡。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属胡乐乡,1961年属胡乐公社,1983年属胡乐乡,1993年属胡乐镇。2002年胡乐村与原胡乐镇梅川村合并,村名仍为胡乐村,同时原胡乐村十七组、十八组划入霞乡村。2013年8月,胡乐村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20年2月,胡乐村被认定为2019年度第二批安徽省美丽乡村示范村。
胡乐古村落
古 街 古 建
胡乐村境内至今仍保留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古民居200余幢,尤以胡乐老街古建筑群和下中川周氏祠堂为代表。另有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的神功桥及其他古桥五座。
胡乐老街濒临西津河上游西畔,呈南北走向,全长约800米。历史上,胡乐老街曾繁华一时,为古时宁国五大市镇之一,这里水陆交通便利,贸易往来十分频繁,街道两边店铺林立,行人游客川流不息。老街至今保存较好,信步其中,恍如穿越幽远深邃的历史,让人有一种古意苍苍、铅华未尽的感慨。街道两旁有五六条深浅不一的小巷,像老街的枝蔓,或伸向后山或探至河畔。今日的胡乐老街,似乎已褪去往昔的繁忙景象,只有那苔痕斑斑的青石板路,沿街两侧的老屋旧宅,斑驳的高墙上镶嵌的雕花门廊,木楼栏栅落满的尘埃及依稀可见的朱红痕迹,印证着这里千百年来的无尽沧桑。
胡乐村俯瞰图
位于老街北端的神功桥,横跨于西津河上,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由时任宁国知县陈养元主持募资修建,故最初名为“陈公桥”,后又被称为“神功桥”。神功桥为青石满肩五孔石拱桥,全长83.1米,宽6.6米,是清代宁国六大石桥之一。民国27年(1938)夏天,神功桥东端一段被山洪冲毁。当时正是抗战时期,驻守胡乐的国民党108师在师长张廉夫发动下,捐资抢修大桥,当地民众热烈响应。民国29年(1940)大桥修缮成功,大家一致要求将神功桥更名为“廉夫桥”。神功桥历经几百年风雨,至今仍保留当年的古朴风貌,与青山绿水、田园乡村融为一体,成为胡乐古村又一道精致的景观。
位于胡乐村南部的下中川周氏祠堂,又名敬爱堂。祠堂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长37.5米,宽17.2米,共有木柱76根,每根木柱上都刻有对联,建筑面积1145平方米,房屋坐北朝南,分为前、中、后三进。周氏祠堂造工考究,内有大量的砖雕、石雕、木雕、彩绘和文字,是目前宁国市境内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清代古建筑,2004年10月被列入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英 才 辈 出
周氏祠堂所在地下中川,旧称“小桃源”,是宁国历史文化名人周赟的故乡,其地居民以周姓为主。据《中川周氏宗谱》载,早在元末明初,下中川周氏始祖周载德(系唐歙州刺史周垚十九世裔孙)采草药进入宣歙万山中,初涉一大溪,见溪北断崖下有桃花片片随水流出,缘崖入谷,则两岸桃花弥山照水,行十余里,一山横裂流水出,笑曰:“桃花源在是矣。”不久便携家人来此定居,命其地为“小桃源”。清中期家族设立文学会后,文脉昌盛,名人辈出。下中川周氏名人多达20人,有10余人入选清光绪《安徽通志·人物传》。
下中川周氏十七世周赟(1835—1911),字子美,号蓉裳,7岁能诗,9岁作《六声图》,12岁考中秀才,时称“神童”,清同治三年(1864)考中举人,历任青阳县教谕、宿松县训导和徽州府教授。周赟精通韵律,首创《六声韵学》,深得晚清重臣曾国藩赏识,并奏请清廷授以二品教官,亲手书赠“六声堂”匾额和“二品教官天下有,六声韵学古来无”的对联。礼部右侍郎邵汴生赐《六声堂》联:“本四声五声以分六声,继往开来真学问;原无极太极而合有极,经天纬地大文章。”周赟反对封建礼教和溺婴、缠足,多次以稿酬捐资办保婴堂、保赤堂和育婴堂,撰《小脚十害歌》唤醒民众。周赟学识渊博,著述甚多,在书画、篆刻、史志、诗文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著有《山门新语》《史学骊珠》《周氏琴律切音》《二十四史诗韵集》《说文说》《观象祛疑》《有极图经解》《六声堂读书要诀》《山门诗史》,先后编纂宿松、青阳、宁国县志和《九华山志》。
周赟纪念馆
胡乐村梅岭脚人方振元,清嘉庆五年(1800)贡生,十八年(1808),参与编纂《宁国府志》,与宁国进士胡岱云、举人董松、廪生章海三人一起完成了《宁国府志》中宁国县部分的编纂任务。期间与府志总纂洪亮吉相识,并邀其来宁国游玩。洪亮吉还曾到梅岭脚方振元家中,为《宁西云纵方氏宗谱》作序。
人来乐往,风物载真情
胡乐村民风淳朴,物产丰富。山核桃、香榧、板栗、高山绿茶、前胡等早就享有盛名。胡乐奇石在周边地区也有一定的知名度。其中,奥陶纪笔石为世界知名的古生物化石,菊花石是胡乐地方特有的一种观赏石,石中菊花质地细腻,花态逼真,令人赏心悦目,充分展现了自然造化的神奇,深受广大藏石、赏石爱好者青睐。
胡乐“三灯”(龙灯、鱼灯、河灯)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隋末汪华在皖南一带“保境安民”,至今已传承一千多年。龙灯祈愿国泰民安,鱼灯祈愿风调雨顺,河灯祈愿长乐无极。每逢春节、元宵节都要举行“舞龙灯”活动。1984年以来,胡乐龙灯多次参加宁国举办的元宵节灯会,屡获佳绩,深受广大市民的普赞赏,为繁荣民间文化、丰富百姓生活做出了积极贡献。端午时节,“三灯”在胡乐古村的夜色中交相辉映,廉夫桥上闪烁的金黄龙灯、景观坝上巡游的缤纷鱼灯、西津河上飘荡的多彩河灯,三位一体,构成一道异彩纷呈的独特景观。
胡乐“三灯”
胡乐饮食文化丰富,很多美食与传统节日相关,如二月二裹粽子、六月六做包子等。
每逢农历二月二,家家户户总要备上几十甚至上百斤的上好糯米,辅以红豆、菜油、食盐、腊肉、蜜枣等佐料,包裹出大量粽子。除了自己吃,还捎给外地的亲朋好友,成为传递亲情、表达友爱的温馨载体,它的份量和内涵早已超出了粽子本身。
胡乐“长桌宴”
农历六月初六是胡乐一带的传统节日“安苗节”,其意为农民希望禾苗能在风调雨顺的年景里茁壮成长,预祝有一个丰收年,此习俗已沿袭几百年。安苗节主要是做包子,过去还拿包子敬土地神,求其守护庄稼不被野兽糟蹋。包子种类很多,最有名的当是水馅包,面皮为圆形,直径8厘米左右,成型后的包子为半圆形,内装豆腐、猪肉或南瓜丝等馅,加以佐料,味道极好。安苗节前夕,都要邀请亲朋好友前来品尝。客人走时,还会送给他们一些带回家,与家人共享,以寄托美好的祝愿。
(作者单位:宁国市城西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