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欠发达地区,如果再按传统方式干,那是没有出路的。 ”宣城市市长虞爱华给记者举了个例子,“就像长跑比赛,人家都跑1000米了,你才跑20米,哪年才能追上人家!必须要打破常规干工作,才有可能后来者居上。”在整个专访过程中,虞爱华风趣幽默,精彩语句不时闪现,既有对宣城的过去、现在的宏观描述和对未来的期许,又有对个人工作、同事协作、队伍建设的感悟。
经典语句:把区位等同于优势,容易误事。把区位变成优势,才是本事。把优势变成强势,才是好事。
宣城是安徽17个市中惟一既与江苏又与浙江相连的城市,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可谓是“近水楼台、左右逢源、重要前沿”,区位条件非常好。 “但是,区位不等于优势,区位就是区位,优势就是优势,区位未必能形成优势,优势也未必要靠区位。”虞爱华为记者分析了区位与优势的辩证关系,“把区位等同于优势,容易误事。把区位变成优势,才是本事。把优势变成强势,才是好事。 ”
那么如何才能把区位转化为优势呢?虞爱华说,“我认为,在硬件上要完善功能,在软件上要提高效能。 ”比如,硬件方面的城市建设要做规划、拉框架、补功能,增强发展的承载力;软件方面要扎实开展民主考评百名科长活动,积极推进行政审批权的 “两个集中”,让政务工作提速增效。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综合优势,特别是商务优势,让客商来得了、留得住、合作得好。
经典语句:当市长,想快活哪行!
作为一市之长,在外人看来可能是风光无限。但提起当市长的感受,虞爱华说了一句话:“当市长,想快活哪行! ”
“从省直机关到省辖市工作,我走进了一个可以说工作没完没了、时间没日没夜、要求没大没小的全新的考场。 ”虞爱华说,为了尽快进入角色、尽早适应工作,他坚持边学边干、边干边学。从去年到宣城至今一年来,他从没有一次是专程回家的,偶尔是趁着到合肥出差的间隙回家看看,而他的孩子面临着高考。
“热心招商,就是热爱宣城。服务客商,就是服务大局。”虞爱华说,他们建立了市领导帮扶企业、市直机关帮扶企业、科级干部进驻企业制度,建立“政企对接会”。 “在宣城,企业家有事,可以随时约见我。 ”虞爱华说,有时局长、主任找他不一定好找,但企业家找他十分便捷,有什么困难需要市长帮助解决的,打个电话就成。
“大家干事情的精气神现在确实不一样了。 ”虞爱华说,大家确实想干事情、拼命在干事情。在宣城市外宣办工作的徐艾平说,他从春节后到现在,一个周末都没有休息过。“有好几次,我们都在凌晨4、5点钟爬起来工作。 ”
2008年,宣城市委市政府在市直单位中部署开展了民主考评百名科长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民主考评公共服务单位工作是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重要条件,是实现宣城科学发展新跨越的重要保证。 ”虞爱华说,今年在继续进行民主考评百名科长的基础上,还将把考评范围进一步往基层延伸,真正让行政效能得到新提高。
经典语句:以前是“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现在“要办多少事去筹多少钱”。
去年,虞爱华作为省党政代表团成员,到江浙沪考察数日。他说,当时给他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最值得学习的东西之一,就是“超前超常、先试先行、敢想敢为”的理念。而在宣城这个地方,往往会出现另外一种现象,有的宁为鸡头不做凤尾,开放不诚心,合作不情愿,错失良机。有的肥水不流外人田,有了好项目自己做不了,又不让别人做,错过建设机遇。还有的用一些不合时宜的条框阻碍经济发展。 “这种观念、理念的差距,才是最深层次的差距。 ”虞爱华说,“对于我们来说,要真正做到与长三角对接,首先要从理念上的对接做起,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新的理念来理顺体制和机制。 ”
宣城是我省最后一个成立的省辖市,城市建设相对滞后。虞爱华举例说,以前的观念是“有多少钱,办多少事”,那样很难有大的发展,因为全市可支配财政不多。现在观念转变了,成了 “要办多少事,去筹多少钱”。未来几年他们计划投资100亿元打造“新宣城”。 “100亿元,对于一个地方财政收入仅有27.6亿元的城市来说,钱从哪里来?想方设法去筹呗。 ”他说,“只有打破常规、转变观念,才会有超常规的发展。 ”
经典语句:客人都上门了,菜还没买,怎么能行?
“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方面,我们是行动较早的,也是比较全面的。”虞爱华说,宣城像其他城市一样成立了承接转移领导小组,同时,他们还率先成立了一个专家组,邀请我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