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记者来到宣城市郎溪县姚村乡潘村村湖北庙村民组。上午10时许,骄阳似火,天子湖畔的毛竹林没有一丝风。此刻,在毛竹林里,被当地人称为“造林劳模”的汪华鹏,正背着砍灌机呲呲啦啦横扫蒿草、杂灌以及老朽、倒伏、枯死的毛竹,清理毛竹的生长环境,他的衣服被汗水湿透了。
“俗话说‘靠山吃山’。毛竹不仅能美化环境,笋子还能食用,浑身是宝。”汪华鹏歇息下来,喝点水,边用草帽扇风驱热边和记者聊天。十几年前,他就在天子湖边栽毛竹,现在20亩竹园成林了。
汪华鹏今年73岁,因家庭成员残疾,2014年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虽年逾古稀,可他立下依靠双手脱贫的志向,在毛竹园里拓荒植苗、割草砍灌,辛勤劳作,为的是拔出“穷根”,植下“富根”。
“竹园要精细抚育,砍灌、除草、复垦、施肥,停不下来……”他告诉记者,依托发展生态产业,他于2017年脱贫了。
一锄一锄拓荒,一株一株植苗……凭着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汪华鹏营造了10亩生态茶园和5亩乌药基地。“付出总有回报,每年卖毛竹、茶叶、乌药,效益不错。”汪华鹏算了一笔账,“一年下来,毛竹纯利约6000元,乌药纯利约2000多元,茶叶纯利也有小万把块,每年生态产业进账约2万元。”
“老汪70多岁还这么能吃苦,在山上干活比小伙子还来劲,不服他不行!”村民赵德启说,“老汪栽毛竹,我们跟着干,现在家家都有一块竹园了。这个‘造林劳模’带了个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