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整体性的文化保护观逐渐成为我国非遗保护的主流观念之一。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有效的非遗保护实践模式——
非遗“文化圈” 见人见物见生活
11月15日,宣纸文化生态保护区正式获批设立,成为继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省级安庆戏剧文化生态保护区之后,一个全新亮相的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近年来,整体性的文化保护观逐渐成为我国非遗保护的主流观念之一。整体性保护的内涵,不仅仅限于单项非遗及与之相关联的诸种条件,也包含了非遗及与之构成传承链条的文化、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等因素的系统整体。那么,我省三处文化生态保护区有怎样独特的整体价值?
传统“圈粉”当代
徽州三雕、徽州竹雕、徽州漆器髹饰技艺……在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拟入选名单中,来自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传承基地数量最多。这些年来,徽州地区的非遗传承人肩负着保护与传承的重任,同时非遗项目本身也不断吸纳着新的传承者,形成良性循环。上个月,第五届中国非遗传统技艺大展在黄山举办。国家级非遗项目徽州漆器髹饰技艺传承人甘而可认为,新朋旧友,再聚黄山,越来越多传统技艺从鲜为人知到“圈粉”无数,在当下觅得新知音。展览展示、推广普及、探讨探究,社会各界参与共同保护非遗的格局正在形成,非遗与现代生活和谐共生的环境越发良好。
2008年,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获批设立,2019年12月,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通过文化和旅游部验收,成为首批7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之一。2020年,省文化和旅游厅出台《安徽省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从非遗保护、文化生态保护和保障措施3个方面提出建设管理办法和措施,明确了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应当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我国第一个跨省区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徽州“一府六县”,是徽州文化孕育和发展的主要空间。该保护区是在徽州文化产生、发展、传承的区域对其所承载的文化表现形式,开展以非遗保护为主的整体性保护工作的徽州文化圈涉及的地缘范围。
设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在非遗项目集中、特色鲜明、形式和内涵保持完整的区域进行整体性保护,是我国非遗保护进程中探索实践的一种重要保护理念和方式。十多年来,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秉持“保护优先、整体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坚持非遗与文物保护相结合、非遗与传统村落保护相结合、文化生态与自然生态保护相结合,不断健全文化生态保护机制,深入挖掘各类文化遗产资源,已成为安徽文化、旅游、生态优质资源的聚集区。
“大戏”唱在民间
今年9月底,第九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举办,众多优秀新创剧目上演。艺术节期间,大戏新戏听过瘾;平日里,街头巷尾、社区广场、茶楼会馆、剧场排练厅中同样都有黄梅戏的声音,可谓“人人皆歌者,处处皆舞台”。
2020年8月,安庆戏剧文化生态保护区获批设立,成为我省设立的首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安庆是中国黄梅戏艺术发展基地、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传承发展基地,拥有黄梅戏、岳西高腔、文南词、怀腔、高腔、弹腔、曲子戏、龙腔等传统戏剧非遗代表性项目。除了近十个专业院团,截至目前,安庆登记在册的民营院团达百余家,从业者数千人,这个数字之外还有大量未在册的民间班社,露天演出大部分来自民间班社和民营剧团。同时,安庆戏曲之外的非遗资源也十分丰富,拥有桐城歌、桑皮纸制作技艺、望江挑花、孔雀东南飞传说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以及众多省市县级非遗项目。
整体性保护要求注重文化遗产与周围环境的依存关系,强调非遗应保护在其所属的社区及自然与人文环境之中,强调必须将其所生存的特定环境一起加以完整保护。从安庆黄梅戏传承发展的现有成绩来看,其孕育发展戏曲非遗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得天独厚,与非遗项目本身互为必要条件。安庆当地相关负责人介绍,安庆市将按照《安徽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要求,在开展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的同时,对《安庆戏剧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进行修订完善,建立健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管理机构,落实各项保护措施。经过三年有效保护,安庆还将积极申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传承沉淀匠心
近日获批设立的宣纸文化生态保护区,引发大众对非遗整体性保护的新一轮热议。宣纸文化生态保护区核心区域为泾县现辖行政区域,集中保护泾县县域内的宣纸文化生态环境及非遗项目,总面积为2033平方公里,同时结合宣城宣纸相关非遗流传状况,以宣城市域为辐射区域,总面积为12340平方公里。据泾县文化和旅游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1月,宣纸文化生态保护区核心区内(泾县)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项(其中,宣纸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人类非遗项目)、省级9项、市级19项、县级54项。宣纸文化生态保护区正式设立后,将从研究与保护宣纸文化、优化宣纸文化生态、传承与发展宣纸文化、宣传与推广宣纸文化等方面深化工作内容。
早在2006年5月20日,宣纸制作技艺已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多年来,宣纸一直是名扬世界的传统工艺产品,是宣城的文化名片,“大国工匠”周东红等宣纸制作技艺大师更是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在繁复而辛苦的技术岗位上,成为宣纸文化的“代言人”。今年6月,2021“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安徽主场活动在泾县举办,在云岭新四军史料陈列馆广场上,共展出了宣城市各县市区38个非遗项目,周东红现场为大家演示了捞纸工艺。薪火相传才能不负坚守。非遗亟待年轻群体的关注、学习、传承,这也是非遗整体性保护的必然要求。宣纸制作技艺传承的现状如何?相关人士介绍,近年来,当地进一步完善非遗传承体系,面对非遗传承客观现状,弥补传统师徒授受传承方式的局限性,在宣城市工业学校开办了“宣纸工艺班”,扩大普及教育,并被列为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同时,当地还推荐非遗传承人走进高校互动交流、参加跨省市的传统工艺培训班,提高非遗传承人素质水平,为更好传承奠定基础。
此外,宣城市近年来编纂发行《守望》《宣纸志》《宣笔》等多部非遗出版书籍,填补了宣城市非遗项目实体书籍的缺失状况,组织非遗传承人参加中国非遗“春晚”等展会与活动,擦亮文房四宝之城的名片。同时,当地为了充分发挥非遗传承展示场所宣传、展示、体验功能,通过对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整合与利用,将各非遗传习基地、非遗展馆等纳入文化旅游精品路线打造范畴,为历史文化遗址资源发展非遗配套项目,以非遗和旅游资源为依托的研学旅游已成当地旅游转型升级的新业态、新亮点。
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相关人士表示,明年,我省还将推进亳州中医药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作为近年来对非遗采取区域整体保护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实践模式,将会继续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