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安徽日报 | “小山变大山”的宁国探索
来源:安徽日报 作者:罗鑫 发表时间:10-10 17:17

“白露到,竹竿摇;遍地金,扁担挑。”宁国当地流传的这句谚语,生动描绘了“中国山核桃之乡”的林农肩挑手扛、喜迎丰收时的场景。

2020年2月,宁国市被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八部委认定为宁国山核桃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021年,该市山核桃产量(干籽)达10991吨,产值约6亿元,连带加工和销售,总产值达15亿元。

这些成果的取得,得益于该市适宜山核桃生长的自然环境以及林农的辛勤劳作,更得益于林权制度改革的持续深化。

山场碎片化,规模经营难

“眼看要开竿了,工价今年又涨了,还几乎请不到人!”

“孩子基本在外地上班、上学,我们这些五六十岁的人就是壮劳力了!”

“提前除草,虽然方便捡拾,但打除草剂,会导致树坏掉不少……”

9月8日上午,宁国市南极乡梅村村桥头村民组组长凌齐明的宅院里,商讨如何建设现代山核桃科技示范基地的村民议事会早早地召开了。围坐了大半个院子的林农你一言、我一语,道出了山核桃种植面临的困难。

“规模化种植才能省工省力省钱!大家手中的山场太分散了,要让‘小山变大山’,才能降本增收。”参加此次议事会的宁国市林业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山核桃产业振兴科技特派团团长吴志辉说,“政府还有配套资金,用来修路、建基地,但前提是大家得动起来!”

“我家十几块山场,换一换,尽量整合连成片!”参会林农胡凌跃接过话茬,也算是表态。

简洁明了的村民议事会,让当地林农更加坚定了“小山变大山”、减少山场块数的决心。

据了解,宁国市1981年开始开展林业“三定”工作,分到户的自留山和责任山占村民组集体山场95%以上。为体现公平,村民组根据树种、远近等不同情况合理搭配分山到户,导致“一山多户、一户多山”现象普遍,最多的一户超过50块山场!

山核桃产业是宁国市农业首位产业,目前该市19个乡镇(街道)中有9个乡镇为山核桃产区,涉及林农7万余人,山核桃种植面积由“三定”时的2万余亩增至如今的40.4万亩。其中,南极乡是宁国市种植山核桃面积最大的乡镇。

权属碎片化已成为制约林业现代化、产业化发展的“瓶颈”。农村劳动力成本逐年上涨,且山核桃价格稳中有降,零星或小片的山核桃如果全部请人采摘,收支将会倒挂。

“新技术的应用,比如张网采收、无人机防治等,只有在成片管理的林地才更有可行性。”吴志辉告诉记者,“2019年,宁国市启动山核桃产业振兴行动,2022年出台升级版政策,我们利用建设示范基地的契机,为林农搭平台、做服务。”

经营大托管,小山连成片

“换一换核桃林,吃点亏也不要紧,自家核桃连片了,省工就是省钱!”在南极乡杨狮村茶厂组,村民王建国是“小山变大山”的带头人。

2019年以来,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全面实行林长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宁国市开展“小山变大山”试点改革,即以村民组为单位,以不改变林农基本承包权为前提,在友好协商的基础上,通过整户托管、成片托管、交互托管、交换、差价交换等形式,有效降低每户山场块数,提高劳动生产率。

在杨狮村茶厂组,广大散户虽然对山场碎片化带来的弊端有切身体会,但改革探路依然崎岖波折。

“最大的困难在于山核桃就是我们的硬资产,照顾多年有感情,交换起来,自家总是最好的,担心吃亏。”王建国说。

经过8个多月的调查摸底和协商发动,2021年12月,茶厂组在宁国市率先完成整组山场整合改革。不到一个月时间,原本分散的山场经过整合后,每户平均减少4.7片。今年,参与整合的农户每户生产成本降低10%至30%不等。

杨狮村大葛坑村民组600余亩山场,霞西镇石柱村上杨组和下杨组800余亩山场,均已完成整组托管。这3个组共计72户,其中67户参加整合,托管主体优先使用本组劳动力。

截至目前,宁国市已完成7个村民组第一轮整合工作,共涉及240余户。另有甲路镇庄村村西上、西中、西下组,胡乐镇龙池村黄泥坦组,南极乡梅村村高山组、前山组,万家乡西泉村程村组等8个村民组正在进行中。

记者了解到,“小山变大山”在权属调整上与“小田变大田”有细微差异。两者同为经营权流转,但“小田变大田”强调承包权稳定不变,而“小山变大山”所涉及的承包权,双方若通过更换或买卖,权属确定无争议的地块可以办理林权证变更。

小山变大山,青山成“金山”

“新农人”凌建军告诉记者,他原在合肥做健身教练,为照顾父母回到家乡宁国市甲路镇庄村村西上组,通过参与“小山变大山”改革,他家的山场从40块变成了20余块。

“种核桃光靠经验不行,我经常向吴志辉老师和其他种植大户学习,了解林木退化原因、病虫害防治知识等。”凌建军告诉记者,去年他用了3个月时间,把33吨有机肥运上山。

“现在我家的核桃林别说黄叶了,连卷边都没有,山核桃籽粒也是饱满圆润,预计今年能收获7000公斤干籽。”凌建军笑着说。

在甲路镇石门村山脚下村民组,村民正在山核桃林地进行人工除草。

“以前用除草剂除草,容易造成山核桃树早衰,现在全组都不用了!”村民组组长程来平告诉记者。

在梅村村十亩组的现代山核桃科技示范基地,记者看到连片的山核桃林郁郁葱葱,树下张挂着巨大的白色网兜。已成熟的山核桃无声地掉落在网兜上,享受着林间洒下的缕缕阳光。单轨运输机载着一袋袋山核桃从山上“突突”而下。

十亩组整片示范基地面积2500亩,涉及25户农户。

“我们从2008年开始进行科学化管理,2013年开始禁打除草剂,2019年开始建设全国山核桃产区第一条单轨运输机,现在基地产量逐步上升,质量不断提高。”今年60岁的十亩村民组组长周祖德告诉记者。该基地的产量,2015年为4万公斤,2018年为9万公斤,2019年为14万公斤,今年预计能达到15万公斤。

“市本级产业扶持资金从2019年的每年300万元上升到今年的1500万元,为山核桃产业发展注入活力。目前,仅十亩组基地已经投入200余万元。”吴志辉告诉记者。

“今年收购的山核桃中,按照标准化基地建设的核桃林品质很好,几乎没有受到干旱等因素影响。”安徽詹氏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詹权胜告诉记者,“‘小山变大山’改革对我们整个产业的品质提升、品牌塑造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记者 罗鑫)

【责任编辑:柳生】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