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村字头IP”绮丽绽放
来源:安徽日报 作者:罗 鑫 发表时间:11-07 09:18

西村夜景。本报通讯员 李晓红 摄

赵村里“IP”彩塑。泾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下吴村鸟瞰图。 郎溪县委宣传部供图

近年来,宣城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持续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结合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选择资源禀赋优、发展基础好的乡村,进一步深挖乡村特色,努力推动“村字头IP”火热出圈。

截至目前,全市共创建28个省级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位居全省第四;累计建设省级中心村561个,位居全省第六。

光影蝶变

艺术唤醒乡村

秋尽冬来,万物毕成。在宁国市港口镇西村,笔直的柏油路穿村而过——道路一侧是三津汇合后的水阳江,蜿蜒奔腾;一侧是开阔的田野,阡陌交通。田与屋,谐趣成景;山与水,相和为诗。这曾是千千万万个皖南乡村的恬淡模样。

“2016年以前,外头人哪晓得我们西村?”西村村民徐新宏指着家门口外墙的彩绘,与记者闲聊,“你看,现在村里是不是像艺术展厅?”

行走在西村发现,这里几乎每一面墙壁上都涂画着3D彩绘,营造出一种童年梦境;收音机里传来温暖的老歌,“大头”电视机播放着村民喜欢的节目;调皮的男孩藏在转角,差点被手持水管的小伙伴“偷袭”;转过身来,不远处的孩子们正在跳格子……

彩绘加乡村,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2016年,西村被列为港口镇“美丽庭院”创建试点。庭院改造结束后,西村确定了“遇见童年的自己”的主题,邀请专业团队,在村庄外墙创作童趣主题彩绘画。

如何将艺术进行下去?西村着力打造全市首家田园综合体。2017年开始,西村建设了田间农耕雕塑、田野舞台等20处景观;将农民闲置房屋统一收储租赁,改造成上世纪80年代流行的照相馆和光影艺术馆、VR馆等多个主题场馆。

艺术的魔杖正在“逆转”曾经的村庄。“藏在深闺”的西村露出童真烂漫又动感时尚的面庞,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六个一”:全国第一个摄影艺术乡村,全省第一个皖南花鼓戏村级剧团,全省第一个艺术乡村,全省第一个数字化直播和网红孵化基地,全省第一个整村建制3A景区,全省第一个夜游主题乡村。如今,西村全年游客接待量达30万人次,旅游收入600余万元,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80万元。

艺术唤醒乡村,文化振兴乡村。2021年以来,宣城市协调各方投入资金1.5亿元,实施艺术化改造项目61个、新建项目69个,开展艺术乡村主题活动153场,编制主题旅游线路18条,吸引落户文艺名家工作室和创作采风基地15个。

整村运营

景区融合乡村

车辆驶过泾县蔡村镇的鱼鳞坝,蹚过汀溪河,溅起一长串水花,直通向蔡村村赵村中心村。几年前,这个与蔡村集镇隔岸相望的小村落,还对月亮湾景区火爆的旅游业隔河兴叹。如今,这里成为新晋“网红村”——赵村里。

村口,憨态可掬的“笋宝宝”彩塑引人注目。村里,可爱的“笋宝宝”穿着不同年代的服装,或画在墙上,或躺在树上。“乐享山野涧,自在赵村里”的诗句随处可见。“这是结合当地毛竹资源丰富的特色,创作的独属于赵村里的‘IP’形象。”蔡村村党总支书记黄康慧告诉记者。

2020年底,赵村被确定为泾县乡村振兴综合改革集成示范点。村里通过“景村联动、整村运营”模式打造“赵村里”项目,探索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新样本。赵村改革示范点建设以来,累计收储132亩闲置或低效土地、16栋闲置农房和2处果园,保障乡村产业项目能顺利落地,将村庄闲置房地变成旅游资源,形成经营资产、转化增收途径。

“赵村改革示范点建立了一条由村集体、社会组织、村民共同参与村庄运营的利益联结机制。”赵村里项目相关负责人方平告诉记者,蔡村村置业公司(村集体)通过盘活资源以及财政投入形成的固定资产获取资产收益收入,通过合作参与村庄业态经营,按持股51%的比例获取股本运营收入,通过招引社会资本入驻经营,获取资源分红收入。

“我家出租房屋每年大约有6万元收益,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事。”赵村村民朱江平有感而发。村民通过股民分红、闲置资产收储、就业务工、参与经营等方式,获取多项收益。

2023年,赵村示范点为村集体经济增收95万元,全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36.67万元。自去年6月在赵村实施乡村治理积分制以来,赵村村民通过参与乡村积分制管理,共计分红22580元。

“月亮湾不只是月亮湾村,而是一个大的湾区整体。”蔡村镇副镇长翟雨婷告诉记者,月亮湾片区概念的重塑,使得月亮湾周边村落形成一个整体,强化了村民的归属依赖和地方文化认同,月亮湾的“朋友圈”正不断扩大。

宣城市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抓好示范片区建设的意见》,按照“成规模、有特色、高水平”的建设要求,实施“一区一策、一区一品、一区一韵”,差异化打造23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突出示范带动和要素聚集功能,形成整体优势,以典型示范村带动周边村庄同步发展美丽经济。

苏皖合作

产业赋能乡村

11月5日一大早,一辆苏D牌照的公交车缓缓驶进宣城市郎溪县凌笪镇公交车站。车门打开,略带外地口音的乘客们匆匆下车,奔向车站附近的菜市场。

“凌笪这边菜品好,农特产也多。我们乘着公交来购物,顺便看看沿路风景,美得很!”江苏省溧阳市天目湖镇的乘客吴春凤笑着说。

下吴村位于郎溪县与溧阳市交界处,是苏皖合作示范区“天目湖-凌笪-邱村-新杭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吴村与天目湖镇地缘相近、人文相亲,为了更好地满足两地群众出行需求,促进两地经济文化交流和旅游融合,凌笪镇于去年5月开通直达天目湖镇的省际毗邻旅游公交专线,实现两省边界一车贯通。

民生互惠成效显著。紧密围绕全镇2.3万亩优质黄白茶及与溧阳、安吉茶叶交易频繁优势,凌笪镇在下吴村建设茶叶交易市场,推动品牌共享、市场稳定、茶农增收。投资4200万元的S202郎溪县美丽公路项目顺利完工,通往白茅岭与溧阳的道路更加便利秀丽。

在下吴村的花涧民宿,门前草地上露珠晶莹,大白鹅悠闲地觅食,周边茶园叠翠,宛如绿色绸带依依相守。休闲亭里,来自江苏南京的游客张娴与家人晒着太阳品着香茗,尽享恬静闲适的乡村生活。

2012年,民宿主人吴定义来到这里开荒种茶,将几百亩荒山变成香气四溢的茶山。“回头客渐渐多了起来,不少顾客上门采购茶叶。我看准了农旅融合,开发乡村游肯定是个不错的选择。”吴定义告诉记者,“2021年民宿正式挂牌营业,以产业带动旅游,凭借优美的自然资源吸引顾客,如今民宿发展已经走上正轨。每逢节假日和周末,餐饮爆满,住宿也是一房难求。”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宣城市聚力做强做优农业特色产业,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乡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共创建“一村一品”示范村镇98个,有6个乡镇获评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农产品特色品牌进一步丰富,“宣城黄金芽”“宣州鸡”“宁国山核桃”“皖南牛”等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逐渐打响。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宣城市共建成国家级美丽休闲乡村13个、省级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园区28个,2023年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营业收入102亿元。全市年网络销售额超1000万元的农村电商企业达69家,2023年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81.4亿元,增长10.8%。

【责任编辑:zhanglingyan】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