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林花砖
下水
制坯
烧窑
水磨
岁月更迭涤洗,时间奔流往复。在这喧嚣浮躁的世界里总有那么一群人,默默地坚守着那积淀了千百年沧桑的传统技艺。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茂林花砖的传承人纪建新就是这样一位传承守望者,在几十年的岁月中,始终与犹如写意山水画的茂林花砖相伴,而我们也透过这幅“水墨山水”,得见这一传统技艺的过去与现在。
传承家学心血 续写一段文化传承
砖面带有青白色纹路,白如玉,青如墨,变化无穷,用这种砖装饰的墙面犹如一幅写意山水画,这就是泾县独有的茂林花砖。
走进泾县茂林花砖厂,正方形的花砖错落拼接,铺贴在花砖厂正门的墙面上。“三十多年来这个砖厂一直与我相伴,这么多年我不只是在做砖,也是在传承文化。”面对着刚刚烧制成型的花砖,纪建新将茂林花砖的历史向记者娓娓道来。
茂林花砖始于宋元,兴于明清,但是在清末民初,花砖制作技艺渐渐衰落。抗战时期,子承父业的茂林人吴本成仍在经营花砖,并且将花砖制作技艺传给了女婿纪明亮。直到上世纪80年代,年事已高的纪明亮又将花砖烧制技术连同生产设备和古窑一并传给了儿子纪建新。
可这种如山水画般的花砖由于制作工艺繁复,成本高,又因遭遇过战火,曾一度失传。
“曾经有一段时间已经不生产花砖了,但这是一项传承了千年的珍贵技艺,绝对不能在我们这一辈人手上断了。虽然我是通过父亲的口述了解制作技艺的,在反复烧制、反复实验中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改进,但我从未放弃过。”上世纪80年代以来,纪建新以恢复、传承和弘扬传统花砖技艺为己任,历经千辛万苦,不断试验,终于在1992年让消失了近60年的花砖制作技艺“重见天日”,成功恢复花砖制作工艺,成为了“花砖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坚守匠人匠心 守得云开见月明
传统技艺,既要能守得住,更要能传得下。
重拾花砖技艺的纪建新,最初时经常会烧制一些花砖,烧制完后就堆在砖厂的墙头上。“刚开始没什么人知道我们做的花砖,也没有销路,但我们一直在摸索花砖制作技艺,追求精益求精。”说话间,在由“油黄土”和“冷水土”配比好的坯泥上,工人师傅们不停地用脚来回踩踏。“泥巴里的气泡被踩掉,烧出来的砖才够结实,花纹也比较自然。”纪建新介绍。
日复一日地坚持,传承的力量终能守得云开见月明。一次偶然的机会,花砖被回乡的南京一家地产公司负责人看到,单块花砖是一幅画,经高手砌成墙面,又是一幅组合巨画,这引起了他的兴趣。纪建新于是打磨了几块花砖给对方看,还约定生产一批样品出来,随后很快就定下了“茂林花砖”的第一笔订单——为南京这家地产公司供货两年。
现如今,纪建新的花砖已经不愁销路,每年能生产几十万块花砖销往全国各地,甚至还吸引了国外公司前来考察。
“最近有美国建筑市场的负责人与我们联系,有意向在美国建一个代销点,我们还在协商阶段。”纪建新介绍,现在销路打开了,花砖产量化生产了,但其工艺一道都不能少,要严谨专注地对待每一块花砖,“一块花砖要经历取土、踩土、制坯等环节,再到最后的水磨出窑方能制成。12道工序,道道有门道,环环是技术,做花砖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对品质的坚守。”
下一代接力创新 老手艺的坚守与突围
父辈复原,子辈推广,如何将茂林花砖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和推广下去?纪建新的儿子纪伟用韧劲、稳劲与拼劲,交上了一份非遗传承人的青春答卷。
作为茂林花砖的第五代传承人,29岁的纪伟作非遗讲解时,昂扬的语调展现着文化传承者的自信和胸怀。“这些年我一直在不断探索创新,时代让茂林花砖走到创新的节点,就是要做出顺应时代的改变,才能让这门手艺传承下去。”纪伟说。
为了迎合暑期学生研学游热潮,纪伟去年建成花砖研学基地供游客参观体验,让更多的游客可以沉浸于非遗技艺的体验之中,与非遗进行零距离接触,亲手体验花砖制坯,感受非遗技艺的魅力。“现在暑期不仅有本地的中小学生来研学,还有安师大、合工大等高校的学生来参观体验。”纪伟说。
作为制砖“大师”的儿子,纪伟虽未能完全继承父亲高超的制作技艺,但他把自己所学的建筑设计专业与花砖有机结合,在文创产品设计方面,把这门老手艺玩出了新花样。
纪伟认为,能变的,是不同时代下对手艺的理解和所打造工艺品的外观;不能变的,是传统文化的根和内涵。“所以我想用花砖做成茶台代替传统的木头茶台,利用花砖吸水性好的特点,做出来的茶台实用性强又美观。目前已经基本研发完成,马上就准备生产第一批产品。此外,我还准备用花砖替代传统的镇纸,置于书房,既实用又具有艺术欣赏性,目前还在研发阶段。”纪伟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