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发现,互联网企业最核心的诉求是发展环境,希望有更清晰的政策预期。而政府更关心的则是发展、管理、安全三个要素间的关系和权衡。企业和政府的诉求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希望依法管理互联网
日前,《互联网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发布。这是我国首个政府层面的互联网发展行业规划,在世界上亦无先例。
《规划》是如何制定出台的?有何亮点?如何看待我国互联网未来5年的发展之路?针对这些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参与《规划》起草的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总工程师余晓晖。
互联网发展能规划吗?
随着“十二五”的推行,各行业都在考虑和制订规划。不过,因为互联网本身是一个创新极度活跃的行业,它不是通过规划发展起来的,发展的不可预期性也比较大。
但为什么又要做这个规划呢?
“创新是不可预期的,总体发展又有一些特点和规律性”,余晓晖表示,制定这份《规划》,一个很重要的考虑,就是通过规划总结中国互联网发展经验,同时寻找未来发展的一些共识。
“互联网在中国已到了一个很重要的阶段,规模很大,网民很多,互联网本身的多重属性使其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今后要怎么发展,向什么方向走,哪些是关键性要素?”他说,这些都需要在探讨和思考中取得共识。
当然,共识的取得并不容易。“互联网规划关系网民、企业、不同的管理者、行业协会等很多利益相关方,他们在使用和发展互联网过程中有不同的诉求。”余晓晖说,在《规划》制定过程中,做了很长时间的大量调研,“我们希望最大程度征求各方意见”。
《规划》制定过程中,对中国主要的互联网企业进行了调研,“不光是大企业,还专门调研了小企业,”余晓晖认为,“中小企业多,是互联网行业的一个特点,互联网不断有异质性创新出来,关键是让小企业能健康成长。此次《规划》将‘培育和扶持互联网中小企业成长’列为保障措施之一,就是反映这样的诉求”。
此外,电信企业、设备企业、行业协会、行业专家、政府机构等都在征求意见之列,“征求了各部委的意见,约有十几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