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新闻网讯 泾县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聚焦产业兴旺这一关键核心,创新实施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三乡工程”,鼓励引导城市居民、泾县籍在外人士、企业家到农村投资兴业,进一步激发农村活力、聚集农村人气,促进产业兴旺,推动乡村振兴。
着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 精准破题“谁来干”
着眼于重塑城乡关系,将下乡人员培育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推动更多人才、技术、资金等优质资源向农业农村汇聚。摸清家底建好“数据库”。全面完成各乡镇资源、在外人士、空闲农房等情况调查摸底,编制产业招商项目126个,对有一定经济实力的560名在外人士登记造册、建档立案,对4430间闲置农房建立数据库,建设产业项目、闲置农房、土地流转等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搭建下乡人员与农村信息互通桥梁纽带。招商引资掀起“下乡潮”。打好“乡情牌”“乡愁牌”,开展产业招商推介会、回乡创业恳谈会等多种形式的招商活动,加强对外交流联系,着力引进一批下乡人员到农村,把农村各类资源科学利用好。目前,已吸引96名在外成功人士回乡,引进68个企业下乡,实施云岭田园综合体、章渡千亩牡丹基地、爱民龙映山旅游开发等各类产业项目20个、投资达7.5亿元。政策引导栽好“梧桐树”。出台相关实施方案,设立2000万元“三乡工程”专项扶持资金,制定18条“真金白银”政策措施,对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规模种养、空闲农房利用等方面进行鼓励扶持,在用地、金融服务、基础设施配套上给予倾斜,为实施“三乡工程”创造良好条件。目前,新增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51个,总数达1107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401个、家庭农场635个、农业产业化联合体71个。
着力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直击关键“干什么”
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引导各类下乡人员发展特色产业,唱响农业高质量发展最强音。因地制宜优化产业布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加工,全力打造“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已创成省级以上各类农业示范区13个、国家级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10个,建立休闲农业“一村一品”专业村12个。“三品一标”认证企业52家、产品62个,创成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15.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40%。提质增效延伸产业链条。充分发挥茶叶、蔬菜等特色产品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促进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现有农业产业龙头企业71家,其中市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30家、省级13家。上半年,全县农产品加工产值59.5亿元,同比增长9%,加工转化率达40%。深度融合培育产业业态。深入推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打好“红色故里、宣纸之乡、人文名城、山水福地”的旅游“金字招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观光农业、养生养老、农村电商等新业态,让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民房变客房。建成国家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1个、省级1个,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园94个。上半年,全县接待国内外游客约233万人次,增长约27%;实现旅游总收入约21亿元,增长约35%。
着力做好统筹结合文章 凝聚合力“怎么干”
坚持将“三乡工程”与农村其他重点工作相结合,互促互进、增强合力,促进农业农村全面发展。与农村改革相结合。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破除要素下乡障碍。已完成142个村(社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39个试点村实现“三变”改革,对“三变”改革中确定的村集体资源资产资金,采取入股、租赁等多种形式,通过实施“三乡工程”项目进行开发利用,进一步整合盘活农村资源,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让农民有更多分红。上半年,全县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7720元,高于全省248元,同比增长10%。与美丽乡村相结合。开启“美丽乡村+”融合发展新模式,吸引下乡人员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实施乡村旅游、休闲采摘、农事体验等项目,推进美丽乡村由建设型向经营型转变,既优化了农村环境,又增加了农民收入、增强了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丁家桥镇后山村能人回乡投资2000多万元,打造集旅游、美食、休闲等为一体的“梦幻后山”项目。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在实施“三乡工程”时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坚持“三优先”:优先吸纳贫困户4000亩耕地入股龙头企业、合作社等组织,增加贫困户财产性收入;投入310万元优先收购1090户贫困户农产品,切实解决贫困户销售问题;优先介绍、安排贫困户就近就业2103人,每月平均增加工资性收入1700余元。云岭星火公司建立“扶贫直通车”基地,直接流转15户贫困户19.7亩土地,每年每亩保底分红400元;直接收购63户贫困户粮食近50吨;直接安排59名贫困户就业。(李金生 陈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