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不同的舞台 不一样的精彩
来源:郎溪新闻网 作者:杨文 发表时间:11-26 10:35

我是一名来自乡村的教师,从小生活在农村,并有着长期的农村工作经验,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深知农民的疾苦。2015年9月被选调到第三小学从教并担任总务主任,按照学校工作部署,我负责贫困学生帮扶工作。我非常欣慰接受此项任务,从事扶贫工作3年来,我始终牢记习总书记的扶贫指导思想,主动创新,深入探索扶贫工作的新路子,做到不让一名学生因为家庭贫困而影响学习,同时对教育扶贫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教育扶贫重在扶准

习总书记在十八洞村考察时提出:“扶贫攻坚就是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为切实抓好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学校按照县教体局文件精神及时成立扶贫帮困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我具体负责教育扶贫工作。每学期,我先组织各年级组长召开扶贫专项工作会议,再由组长向各班主任传达会议精神。会议上,组织学习县教体局扶贫文件精神,并要求各班主任认真摸排,精准识别,通过走访和电访等多种形式摸清学生属于哪类贫困,班主任将初选的贫困学生名单上报总务处,然后我会同各年级组长再次遴选,确定贫困生名单上报学校审核并公示在学校宣传栏,接受家长和社会的监督。环环相扣的程序避免了扶不贫的情况,真正做到了精准扶贫。

教育扶贫重在扶精神

习总书记在2012年提出“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多数贫困学生家庭遭受重大打击后,生活已经渺茫,有的甚至对生活失去信心,对他们来说,重树生活的信心尤为重要。每次的暑期和寒假大走访,我都会把特困学生和建档立卡学生作为大走访的重点对象。针对不同原因导致贫困的,我和走访教师采取不同的帮扶措施。对于生大病的家庭,我会安慰病人对生活要积极乐观,同病魔作斗争,重拾生活信心,让乐观精神在其孩子心中生根发芽;对于留守儿童的家庭,我会询问爷爷奶奶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并鼓励他们好好抚养孩子,将孩子培养成为社会有用之才。让每个贫困生都有人关爱,让每个贫困家庭都能感受学校的温暖,这就是我们走访的真正意义。在学校日常工作中发现,许多贫困生在与同学的相处之中,往往有自卑心理、缺乏自信心。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在贫困生专项工作会议上,要求各班主任进一步发挥帮困的育人作用,贫困生除了物质帮困,还更需要人文帮困。这是帮助贫困学生在物质帮助之外的另一层次需求,包括如何克服贫困家境带来的自卑心理、如何更快融入集体生活环境、如何正确规划自己的未来发展,对贫困学生这些需求的满足,有时比提供物质帮困更重要,因为物质帮困只能解决生存的问题,而人文帮困,才是关系到贫困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可喜的是,在学校和社会的帮助下,有的家庭逐渐走出阴霾:二年级一位学生的家长,患白血病,现在病情稳定,并在家中办起手工坊,收入稳定,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六年级一名同学,孤儿,从小一直跟爷爷奶奶生活,在学校老师的帮助下,成绩有了明显提升,爷爷奶奶表示有信心把孩子培养好。

教育扶贫重在及时扶

前不久,我班学生家长张某在装潢中不慎跌落,因后脑勺着地,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他的家庭接近崩溃。然而,其家属做出大爱抉择,同意将张某器官捐献出来,此善举在中央新闻上进行了报道。事后,我得知这一情况,及时向教体局计财科领导作了汇报,询问能否增补学生张某为贫困生补助对象,得到肯定答复后我又同班主任等一行6人到学生张某家进行看望,对家长进行安慰,并询问家长有什么困难。家长对学校的及时帮扶非常感动,对生活重新树立了信心。每次在计财科反馈贫困生错误银行卡信息时,我会第一时间找班主任联系家长重新核对信息,尽快上报,让贫困生家长及时拿到补助,以解他们燃眉之需。

扶贫帮困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寒门学子的未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创建,任重而道远,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教育扶贫工作的舞台上,认真践行“两学一做”,力求在各级部门的领导下,在社会热心人士的帮助下,将这项工作做得更完善,更精彩,让每一位贫困学生都能感受集体的温暖,社会的关爱。


【责任编辑:李道清】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