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教育事业开始蓬勃兴起,1984年普及初等教育,1992年被授予安徽省基础教育先进县,1993年率先双基达标,1994年被评为省两基先进地区,1997年被评为全国两基先进地区,2012年班班通工程全市全覆盖。
如今的山城校园,一栋栋现代化教学楼拔地而起,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室内体育馆、图书馆等教学设施一应俱全。在这里,庞新华算得上是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前辈”。有着近40年教龄的他不仅是宁国市教育事业巨变的见证者,更是这一巨变的亲历者。
做学生成长路上那一抹阳光
八十年代初期,初出茅庐的庞新华在东至县官港中学工作,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1988年,庞新华从东至调入宁国,在中溪初中任教,当他在教室黑板上写下每一个字,看着学生们眼里的期待,庞新华感受到一种责任。“那时候,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读书,因此,坐在教室里的孩子们眼里是有光的。”庞新华说道。虽然条件艰苦,但是每个学生求知的渴望打动着庞新华年轻炽热的心,如今回忆那段时光,庞新华觉得虽然艰苦却十分幸福。
1992年,庞新华担任中溪初中教导主任,为了提高农村教育水平,改善农村孩子的学习环境,让农村孩子也能享受到信息化和互联网带来的无限沟通和乐趣,庞新华提出在学校建立计算机教室和标准化实验室,要想实现这个目标,这在当时的农村学校困难很大。为此,庞新华多次奔走市教育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在资金和技术上寻求支持,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1998年,中溪初中在全市农村学校建成了第一个计算机教室和第一个标准实验室。
此后,宁国市也迎来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和农村教育信息化的春天,网络、电脑、多媒体设备走进了每一间教室,电子教案、课件、网络资源成了每个教师日常教学的必备材料,课堂教学的信息技术越来越普及。
勤于钻研与教育改革同行
庞新华是一个喜欢钻研的教育工作者,工作多年,在教育教学上从未停止过思考。随着我市城市框架逐步形成,一些城郊的农村学校的生源也在发生变化,但这些城郊学校在软硬上都存在许多薄弱环节。
作为原本城郊的津北小学当时只有12个班级,300余名学生,没有围墙,没有运动场,甚至没有校门,被称为“三无”学校。尽管在城区,但没有家长把孩子送到这里读书。2004年,时任实验小学校长的庞新华提出了以强带弱,集团化办学的设想。
2010年,市政府和教体局统筹规划,果断决策,决定实验小学与津北小学联动捆绑发展,建立宁国实验教育集团。通过理念传输、管理相通、教师互动、资源共享、活动相融,以强校带弱校,实现两所学校共同发展。
通过交流和引进,教师结构有了改善;实验小学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提高着津北小学的教学质量。到2015年,该校已发展到28个班级,1200余人的规模。并形成了信息技术教育和足球特色,是安徽省首批“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学校和全国足球示范学校。
丰富校园文化绘就多彩教育
让学生上好学,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必须发展学校内涵,提高教育质量。在实验小学,庞新华十分重视校本课程和学生社团建设,航模、陶艺、“花瓣飘香”文学社成为安徽省小学界响当当的品牌。他把这些教育理念和做法分享给同行们。如今,实验小学的陶艺、航模、文学社团,西津小学的手球、创客教育,津南小学的综合性学习等都成为典范,全市校园文化建设实现了“一校一品”和“一校多品”。作为“中国校园媒体建设十佳创新校长”的庞新华则为这些成就做出了不懈努力。
多年来,宁国教育在不断发展,庞新华更是不断钻研、敢于突破,他致力于学校管理和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被聘为《中小学校长》杂志特约记者,出版《走进校本管理》等教学研究著作。庞新华用一颗对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践行着教育工作者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