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40年前,那时候汽车寥寥无几,除了走路和骑自行车,人们出远门主要以绿皮火车和长途客车为主,在路上也得花费很长时间。如今四十年过去,从人力车到出租车,从乡间小路到宽阔大道,从拥堵不堪到井然有序,岁月见证了山城交通翻天覆地的变化。
“村村通”让汽车开到家门口
改革开放初期,落后的交通基础设施已经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1984 年,交通部提出了以“转分放”和“实现两个转变”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思路,实现政企分开,加强行业管理,建立了五级交通行政管理机构,为交通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行业的规范管理明确了职责。
1993年进入交通局工作的何刚,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满怀感慨:“那时候的路哪里像现在这样宽敞平整,整个宁国除了几条主干道,其余的几乎都是2、3米宽的乡间土路、机耕道之类的,同时走几个人都已经不容易了,更不要说开车。”
2000年“村村通”工程实施,老百姓们终于能够走在平整的水泥路上,开开心心地走亲访友、上街买菜。近几年,我市又开始推行“户户通”工程,让水泥路铺到了每家每户门前。而近年来“白改黑”项目的实施,又让承重能力更强、更美观的柏油马路进入了人们的眼帘。
“到目前为止,宁国市境内已经铺设了省道147公里,县道270公里,乡道365公里,村道1293公里。改革开放40年,宁国交通路网已经形成“外通内联、通村畅乡、安全便捷”的良好局面。”何刚介绍道。
交通工具变迁 见证改革之路
道路质量上去了,交通工具自然也不能落下。1983 年,交通部提出“有河大家走船,有路大家走车”的改革方针,“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一起干,国营、集体、个人以及各种运输工具一起上”。个体户进入运输市场,打破了国营企业的垄断局面,也为我市运输企业增强了活力。
90年代中后期,五菱面包车在宁国市城区随处可见,宁国市“出租车”市场开始初具雏形。到了2002年,宁国市开始改革现有的车辆运营模式,将出租车由80年代末的500多台面包车改造成安全舒适的308台轿车。何刚对记者介绍说,“一开始只有明星汽车出租公司这一家,现在已经有亚夏、环宇、旭升三家出租公司了。出租车大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而现在又出现了滴滴打车这样便民的软件,交通发展变化真的太快啦!”
出租车演变的同时,公交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90年代的农班车只能通到乡镇里,后来在‘村村通’‘村村通客车’等工程的帮助下,已经能通到村里了。”何刚说道。为了给市民一个更优质的出行环境,交通运管人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运力结构、提升服务品质,道路运输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实现了全市109个行政村村村通客车,达到了“货畅其流,人便于行”的目标。
到目前为止,全市共有国泰、安兴、民安三家公交公司,210 台(含80台民营)公交车。开通线路26条,公交线路里程达300公里。公交站点达188个,公交车通勤力覆盖了市区80%以上区域。“为了不断满足人民出行的新需求,公交服务也从‘量’向‘质’转变。公交站亭站牌、公交车辆全面优化升级,我们还在仙霞、云梯试行了环保绿色电动车。”何刚向记者介绍道。
不忘为民初心 坚守职责再出发
如今,宁国市已拥有货运车辆5536辆,客车763辆。191台班车辐射了上海、杭州、南京、合肥等各大中城市以及全市所有乡镇和行政村。同时拥有维修二类及三类企业275家、驾校5所,大大满足了广大市民学车需要,交通运输服务功能日臻完善。
“改革开放四十年,人们的出行不仅更方便,而且更加舒适了,可选择的交通工具也变多了。在城区,市民基本10分钟以内都能搭到车,司机师傅也能给顾客送到位。我们也已经提前完成了‘2020年之前构建全市所有乡镇政府所在地进入高速公路1小时交通圈’的交通发展目标。我们也将继续以‘办人民满意交通’为宗旨,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正确处理好‘服务与管理、公路与运输、农村与城市’这三个关系,着力完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网络,着力提升交通运输行业管理能力和服务品质,着力推进智慧、绿色、平安交通建设,为我市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优质高效的交通运输保障。”何刚信心满满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