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宣州区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王小平:另一种方式救死扶伤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作者: 发表时间:01-08 16:03

元月2日,在宣城市仁杰医院,笔者见到了刚刚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捐献造血干细胞仅4天的王小平医生,就是他捐献198毫升造血干细胞,让一名陌生白血病患者重燃了生命之火。

“一件平常的事”

2014年,王小平参加了捐献造血干细胞采样,志愿报名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去年8月,他被通知初配成功了,紧接着12月,高分辨比对和体检均通过。

2018年12月24日,同事为王小平举办的欢送会上,他脱下白大褂,穿上笔挺的西装,有些腼腆地说:“同事们要给我开欢送会,我觉得真不用。”

陪同王小平一起前往合肥的亲属是他的表哥余明喜,他半开玩笑地说道:“我是被蒙在鼓里陪着来的,王小平告诉我,他中奖了,让我陪着去合肥领奖,到了医院才知道,他是来捐献造血干细胞的。”

然而这真的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吗?

据了解,我国现有白血病患者400余万人,每年新增患者约5万人。目前,治疗白血病最有效的方法是造血干细胞移植。但是,寻找与病人组织相容性抗原基因相匹配的造血干细胞却很不容易,陌生人之间配型成功的几率在三万分之一到百万分之一之间。截至2018年11月,中华骨髓库志愿者总计258万多人,但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配对成功率低,只有7839位志愿者成功为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王小平是就是其中的一例,也成为宣州区捐献造血干细胞第二人。

“一个医生的天职”

谈起王小平,余明喜颇有些感慨:“他是个辛苦人,爱人去年因病去北京做了手术,至今还在家休养,他为了照顾家庭才来到仁杰医院工作,这次来合肥一周,还是请了他的母亲来家里照顾妻子。”

医者仁心,从未泯灭于生活的磨砺。

“捐献造血干细胞离普通人看似很遥远,但对我们志愿者来说伸手可及,家里人在知道情况后也很支持我来捐献,就是老人们可能有些担心。”王小平解释道,“我自己非常了解捐献造血干细胞并不会对捐献者有副作用,老人们听不懂,我只能直白地告诉他们,我自己就是医生,医生不可能通过伤害一个人去救治另一个人,这样他们才能理解。”

说服了老人后,王小平还瞒着10岁的女儿,在合肥病房中跟女儿视频通话时,小姑娘撒着娇,要求爸爸给她从外地带好吃的回来,而王小平笑着一一应了。“现在还不想告诉她,虽然年纪小,但是女儿已经很懂事了,没有必要让小孩子也担心,等我回去以后,或许可以当成故事讲给她听,告诉她救死扶伤是一个医生的天职。”王小平说道,“而救死扶伤不仅是在手术台上,也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里。”

“一群志愿者的心声”

12月29日上午八点,采集正式开始。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副主任汪健介绍,与从前的骨髓捐献不同,目前捐献是将大量存在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动员”到外周血中后,从捐献者手臂静脉处采集全血,通过血细胞分离机提取造血干细胞,同时将其他血液成分回输捐献者体内。因此12月24日来到合肥后,王小平每天早晚都要注射一针“动员针”,一共10针。 而当被问及捐献过程中的感受时,王小平笑着说:“就是发现自己作为医生,居然觉得打针有点痛,也感谢省、市红会的各位志愿者们这些天对我的关心关照。”

在4个小时的采集结束后,一袋198毫升承载生命希望、尚有余温的造血干细胞被志愿者们小心翼翼地装进保温箱,工作人员立即带着保温箱前往机场登上飞机,飞向千里之外另一个等待拯救的生命。

省红十字会秘书长曹芦松也赶到了捐献现场,他对王小平的捐献行为表达了真诚的敬佩和感谢之情:“你是全省第31名捐献者,感谢你为他人所作出的无私奉献,也祝福你在志愿服务的道路上走的更远,有更多收获。”

【责任编辑:zhanglingyan】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