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人物风采] 章照停 深情藏沃土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07-23 19:03

作者:曹光鑫

  转眼间,三年过去了。宣州区洪林镇七景村党总支部第一书记章照停,以一片真诚为民办实事的火热心肠,赢得了当地群众的信任。他们都说:“七景村由贫困走向富裕、后进成为先进,多亏了章书记这样的‘当家人’啊!”

  天地之间有杆秤,百姓就是定盘星。2004年,他被区选派办评为先进个人;在2004年至2006年的年度考核中,他连续3年被评为优秀等次;宣城日报、宣城电视台等地方传媒,还以专题形式展示了这位选派干部的风采。

攻坚克难

  30出头的章照停,温和的性格中体现出一种刚毅。2004年初,作为宣州区残联选派干部的他,肩负组织的嘱托和群众的期望,打起背包前往洪林镇七景村,挑起了村党总支部第一书记的重担。

  三年来,七景村的山山岭岭、沟沟坎坎清楚地记住了他——这位对七景山山岭岭、沟沟坎坎满怀深情的年轻人。初到七景,面对这里的现状,他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地处七一圩内的七景村,既是贫困村,也是后进村:村两委班子不团结,在群众中没有号召力;村集体经济收入很少,欠债达4多万元。 在全面调研和分析问题的症结后,他暗暗告诫自己,既然被选派到村工作,就要肩负起责任,一定要改变七景贫穷落后面貌。

  严峻的现实面前,章照停决定首先抓好村两委班子建设。连续一个多月的时间,章照停跑遍了全村的25个村民组900多户人家。在认真调查和听取意见基础上,章照停带领村两委确定了“支部强起来,党员动起来,资源用起来,农民富起来”的发展思路。

  针对村班子软弱涣散、战斗力不强等情况,他主动和村两委干部谈心交心,用情感人,以理服人,使班子成员很快便消除了隔阂,继而达成了共识。接着,他与村两委干部反复研究,建立健全了村务公开、财务管理、民主管理、议事规则等一整套规章制度,重点推行了,做到事事让村民看得清楚、心里明白,有效地消解了群众对村里过去“暗箱操作”、办事不公的意见。

  俗话说,一个党员一面旗。可在他到任之时,七景村党员队伍却存在着年龄普遍大、文化程度低、组织活动少、发挥作用小等一系列问题。他倾斜时间和精力,走访全村党员,倾听党员心声,并将相关情况一一记在笔记本上。他依据调查掌握的一手资料,建立了“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等系列规章制度,并制定了“加强党员管理、改善党员结构、实施先锋工程”的党员队伍建设方案。他到任的当年,七景村党组织建设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村里的党员共参加组织活动4次,有1名入党积极分子转为预备党员,有1名预备党员按期转正,有2名入党积极分子递交了入党申请。在村党总支组织实施的“双培双带”先锋工程中,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辐射和带动了一大批科技示范户。

  早在2001年,崔村移民建镇项目就已启动。但由于种种原因,移民点统建房和自来水配套工程一直没能完善。这一令人棘手的问题,成了镇村两级的一块心病。章照停到任后,就把这一问题摆上了突出位置。他四处奔波,争取上级支持,落实村内工作,研究实施方案,求得群众理解,终于使这一难题得到了妥善解决。

造福于民

  前些年,粮食生产占据了七景村农民收入的一定份额。由于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原有的以集体防治为主的防治体系被打破。农民各自防治,使得一些爆发性、迁飞性病虫害不能有效控制,导致农民防治成本提高、劳动强度加大、水稻严重减产。章照停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跑上跑下,主动与有关部门取得联系。2005年,在区植保站的大力支持下,七景村建立了宣城市第一个单季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示范点。近两年,是稻飞虱病虫害爆发之年,而七景村农民却因实施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而尝到了甜头。高质量和高效率的统防统治,使全村5000亩水稻年均亩产达565公斤,比非统防统治区增产100多公斤;亩用药成本34元,比非统防统治区节约成本60元左右;亩用药次数3至4次,比非统防统治区减少2至3次。2006年7月,安徽电视台在新闻联播节目报道了七景村的典型做法。2006年8月,宣州区在七景村召开了全区植保工作现场会。前往检查指导的宣城市副市长孙正东、市农委主任王世发等,对章照停的这一举措给予了高度评价。

   他清楚地知道,只有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才能为造福于民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七景村水域宽广,河汊纵横,拥有可养水面2000多亩。长期以来,当地农民对水产养殖业没有丝毫兴趣,总认为当地水面不适合水产养殖。2004年,章照停请来区水产技术推广站技术人员,对当地水面资源进行现场论证,及时地启动了四合坝150亩连片水面的高效生态混养项目。该项目当年见效,养殖户收入不菲,村集体也增收1万多元。这样一来,心痒难耐的当地农民,便将目光投向了曾无人问津的水面。到2005年,七景村2000多亩可养水面全都“名花有主”。如今,养殖业已成为七景村农民增收的特色主导产业之一。同时,他团结和带领村两委一班人,采取盘活固定资产、吸纳民间资金、引进外商资金等方式,多方融资80多万元,兴办了万顺

【责任编辑:】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