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所说的“王直助教中心”,事出安徽省泾县,由该县一位74岁的文化馆退休干部王直创办。5年前,他利用一座废弃厂房,募集了近百万元的资金,也投入了自己省吃俭用的退休金,雇请了教师和后勤人员,配置了电脑、打印机等学习设施,还办起了图书室。5年来,共计有428名留守儿童,每学期付费1500元,从周围三四个乡镇的农村来到这里。王直甘当这些留守儿童的“家长”,解决他们每天的食宿,接送他们上学、放学;出入有登记,晚上有巡查,每天记日志;孩子们过生日,能吃上大蛋糕;过节发水果、吃好菜;春节还开联欢会、抽奖、发红包。此举解除了许多农民外出打工的后顾之忧,成为当地一项有影响的社会事业(2月4日《新晚报》)。
农民外出打工,既转移了农村的富余劳动力,也缓解了经济发达地区的劳力紧缺,是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建设的双赢之举。但对农村的孩子来说,父母亲走了,缺乏父母照顾的孩子,就成了留守儿童。虽然各地采取了许多优惠的政策,为外来务工者改善生活条件,尤其是在接纳外来务工子弟入学方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带着孩子打工,毕竟会增加生活成本;加上流动性大,孩子难免成为累赘。许多孩子还得留守在家。
农村的留守孩子,往往在生活上缺乏照顾,在行为上缺乏约束,在成长中缺乏指导,在遭遇伤害时缺乏庇护。对一个农民家庭说,脱了贫穷,如果误了后代,绝非幸事;对一个社会而言,放任一个缺乏管教的孩子,不仅会毁了一个家庭,而且不免贻害社会。他们既有可能是父母在外打工的心头牵挂,也有可能是年迈祖辈在家看护的精神重负,进了学校可能是让老师烦心的问题学生,出了社会又可能是惹是生非的问题少年……如何疗解这一社会之痛,成为许多热心人士竭力破解的社会难题。“王直助教中心”,就是一个成功的探索。
“王直助教中心”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具备了四个要素:一是有热心的人,二是有足够的钱,三是有合适的地方,四是有管用的方法;所以,比较好地解决农村留守孩子带来的两大难题:一是家里管不好,二是学校管不了。用当地领导的话说:它已经成为政府办学的一种有益补充。泾县农民所遇到的问题,在许多地方的农民那里带有普遍性。无论是构建和谐社会,还是保护未成年人,都有必要使这“两难并,四美具”的公益事业,由个案走向常态。
只要能由政府提供合适的场所,再提供一定的启动资金,采用社会化的运作模式,都可以尝试创办这样的“助教中心”。校网调整后闲置的校舍,就是很合适的场所;适当地收取费用,再募集一点社会捐资,量入为出地解决运行成本,也非难事;如果能在健康状态较好的退休教师中,物色到王直这样的热心人;那么,只要运用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办好一个“助教中心”,带好一批留守孩子,给外出务工农民一个放心,给社会增添一份和谐,这样的好事,在许多有大量农民外出务工的地方,都应该做起来。农民工春节回家了,要是离家的时候,能有人办成这么个“助教中心”,那肯定会是他们新年的一大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