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宣城梅氏后裔在宁重续同宗血脉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07-23 19:30

  新街口明瓦廊64号。积满灰尘的雕花门楣、斑斑驳驳的朱红大门依稀得见老宅昔日的辉煌。很少有人知道,这里曾经是清代“算学第一人”梅文鼎的祠堂,也是其长孙——身任康雍乾三代帝师的梅毂成的旧居。这几天,安徽宣城梅氏后裔、梅氏谱牒研究专家梅铁山先生来宁寻访帝师遗踪,在300年后重新续上了“金陵梅”和“宣城梅”的同宗血脉。

报道引来梅氏寻踪人

  去年年底,明瓦廊小学基建过程中发现了一件精美的雕花石门墩,经过文物专家鉴定,是明瓦廊64号梅氏公祠的旧物。当时本报(南京日报)对此事进行了连续报道,报道引起了安徽宣城62岁的梅铁山先生的关注。目前,当地政府正准备恢复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宣城梅氏故居,为了收集相关史料,梅老先生便于近日和当地档案局负责人一起来到南京。

  说起“宣城梅”和“金陵梅” 的渊源,梅铁山如数家珍。他告诉记者,宣城梅氏源于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此后名家辈出,鼎盛时期,兄弟子侄同时在朝为官的就有二三十余人,故有了“宣城梅花遍地开”的美誉。清代“算学第一人”梅文鼎就是“宣城梅”的代表人物。梅文鼎明朝末年出生,康熙四十一年,大学士李光地把梅氏《历学疑问》一书献给康熙,康熙看罢为之叹服,次年南巡途中特地于龙舟中召谈梅文鼎,十分投机。只是梅文鼎当时已70余岁,康熙帝遂改召梅文鼎的长孙、数学家梅毂成晋京,赐进士,入值南书房,作为自己的数学老师。梅毂成先后担任康雍乾三代帝师,官至左都御史后辞官。乾隆皇帝特地在南京为其建了座大宅子,梅毂成在此整理出版祖父遗稿,其后人就在南京定居下来。从此“宣城梅”中就分出了“金陵梅”这一支。

  “宣城梅”见到了“金陵梅”宣城梅氏后人在白下区文保科科长李宝云的带领下,来到了明瓦廊64号的老宅。这座乾隆皇帝当年赐给梅毂成的大宅子,也是“金陵梅”的发源地。在这里梅铁山和51岁的梅静武女士碰面了。梅静武是梅毂成的九世孙,是依然居住在这座老宅中的最后一位梅氏后人。两位梅氏后人相聚感慨万千。梅铁山按照谱系一排,梅静武是梅尧臣的第33世孙,比自己还高一辈呢。

  梅静武介绍,梅毂成去世前,就把这座宅子改成了纪念梅文鼎的梅氏公祠,直到1963年建明瓦廊小学时,大部分建筑才拆除,只留下了现存的一进门厅。梅静武还特地拿出了金陵梅氏的族谱,给梅铁山带回去研究。“这部族谱中记载‘金陵梅’在300多年中,逐步迁居到全国和世界各地。这为我们研究‘宣城梅’的流传提供了宝贵线索。”梅铁山激动地说。

  李宝云告诉记者,此次“金陵梅”和“宣城梅”重新会面,让这座老宅的历史也变得更加清晰。现在正值第三次文物普查,此次寻访的过程将作为老宅价值的重要见证记录在案。

在南京还寻到了“河南梅”

  根据另一位梅氏后人提供的线索,梅铁山又赶赴江宁陶吴的西阳村。在西阳村,梅铁山寻到了在南京的另一支梅氏族人。他们是清末从河南商县迁到南京来的,目前有数十人。这支梅氏族人热情地让梅铁山复印了清朝传下来的家谱。

  “这次来南京的收获太大了,不但和‘金陵梅’续上了,还发现了‘河南梅’。”梅铁山对记者说。令他感动的是,自己此次南京之行中,遇到了许多好心的南京人,他们都给了自己热情的帮助,这也将鼓励他把寻访“宣城梅”的事业进行到底。

【责任编辑:】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