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市农村各级党组织以乡村领导班子建设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为载体,以建立健全保持农村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为保证,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举措,使全市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整体水平明显提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为切实加强乡镇党委领导班子建设,从2004年上半年开始,我市在7个县市区各选择一个乡镇进行试点,积极探索以“主官合一、交叉任职、减少职数、分工不重”为核心的乡镇领导体制改革。2006年,抓住乡镇党委集中换届的契机,全面推行了乡镇领导体制改革。乡镇党政正职实行“一人兼”,领导班子精简为5-7人,内设机构按职能归口统一设置为“四室一部”,乡镇干部实行“两推两考”,工作人员全部公开竞争上岗。在改革过程中,市委组织部还适时进行“公推公选”、“公推竞岗”试点,进一步扩大了干部选拔中的民主。同时,建立了乡镇领导干部述职述廉、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和乡镇党务政务公开等制度,规范乡镇议事决策程序,强化对乡镇领导干部的监督。改革理顺了领导体制,减少了领导职数,优化了班子结构,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农村发展。
按照“思想政治素质好、发展能力强”的要求,各地着力加强村级领导班子建设,为新农村建设选好带头人。从2002年开始,通过连续两届村“两委”换届选举,全面实行村党组织委员会“两推一选”和村委会直选,大力推进村“两委”主要负责人“一人兼”和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全市村级班子年龄、文化结构不断优化,职数更趋合理。从2001年开始,连续三批共选派653名优秀年轻党员干部到农村担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选派干部在村任职期间,坚持把物色和培养村党组织继任书记作为组织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共培养村级后备干部2600多名,切实加强了村级领导班子建设。
近年来,按照有利于整合资源、促进工作的原则,我市全面开展了乡镇区划调整和撤并村工作,进一步优化了乡村布局,精简了干部队伍,使各种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全市的乡镇、村数分别由2002年的114个和1415个减少到现在的85个和788个。同时,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在坚持按地域、建制村为主设置党组织的基础上,按照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党组织作用、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扩大党的覆盖面的原则,在自然村、村民小组、产业链、行业协会和各种联合体以及农民工党员相对集中的地方设立党组织,强化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全市共有579个村设立了党总支,占村总数的73%;设置专业党组织216个;设置驻外流动党员党支部46个。大力推进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规范化建设,完成了省里核定的2006-2007年126个项目村建设计划。同时,各县市区加大投入,乡村两级党组织充分整合利用资源,统筹推进其它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共累计投入资金1900余万元,新建、改建了257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目前,全市80%以上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达到规范化标准,使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真正成为党员活动中心、村民议事中心、代理服务中心、远程教育中心和文化娱乐中心。
从2003年开始,我市连续4年利用春节前后两个月时间,在农村党员干部中扎实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去年1-2月,开展了“学习谋划新农村、构建和谐新家园”主题教育活动,共办班培训农村党员干部90600多名。扎实开展农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集中解决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使广大党员普遍受到一次深刻的教育,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更加突出。坚持乡村干部年度培训、任期培训和任职培训制度,2002年以来,全市共对4400多名新任村干部进行了集中培训,先后组织110多名乡镇主要负责人到苏浙沪地区乡镇挂职学习,举办乡镇干部培训班105期,培训5600多人次。全面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启动了“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干部”计划,全市已有592名村干部参加了学历教育;
从2005年起,开展“万名党员学科技”活动,全市共组建县级以上宣讲团8个、乡镇宣讲团98个,每年集中对10000名左右农村党员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去年以来全市共培训党员3.1万人次,培训非党发展能手2.1万人次。
通过多种途径的教育培训,使农村党员干部的文化层次、创业技能和服务本领得到较大提高。
各级积极搭建党员发挥作用的平台。深入推进“双培双带”先锋工程,全市共确定示范乡镇27个、示范村242个、示范基地524个、示范户6100户,“双带”党员与农户结成“帮带”利益共同体5621个。全面深化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全市已有63000多名无职党员有岗有责,占全市农村党员的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