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皖南花鼓戏植根民间觅知音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08-30 16:27

  保护传承的现实困境

  流水落花春去也。如今,这些属于花鼓戏的辉煌都已成了尘封的历史,据了解,该市皖南花鼓戏剧团演员的平均年龄49岁,已25年没招收过一名新人。皖南花鼓戏,真的是未老先衰了吗?

  “与大剧种乃至与其它兄弟剧种相比,皖南花鼓戏面临的现实更为严峻,在继承人、剧目和剧种乃至艺术个性上都遇到前所未有的难题。”8月16日,谈到皖南花鼓戏的当下困境,范瓦夏忧心忡忡,“除了这些,传统文化普遍面临的商业困境是最根本的问题之一。 ”

  首先,皖南花鼓戏后继乏人的现状令人忧虑。据了解,该市皖南花鼓戏第一至第五代艺人几乎凋零净尽,至今仍健在的老艺人中,具有唱腔、表演传授能力的也只有七八位。在逝世的老艺人中,不乏身怀绝技的代表性人物,但遗憾的是几乎都没有传人。随着老艺人的逝去,人亡艺绝,导致剧种大面积萎缩,对于以言传身授为主要传承手段的戏曲艺术,这种结果是最可怕的。

  其次,剧目减少且少新作,民间剧团数量急骤萎缩。根据老艺人回忆,抗战前皖南花鼓戏能经常上演的剧目有本戏(大戏)53本、小戏114出;但如今,经过历年整理,皖南花鼓戏仅存传统大戏37本,小戏87出,且大都是从其它剧种移植而来。由于1960年芜湖艺校撤销,近半个世纪间,几无培育皖南花鼓戏的各类专业人才的学校和单位。20年来所培养的花鼓戏演员,不仅总体数量少,能担纲演出的更少,且剧种代表性剧目的唱腔、表演等传习活动,早已淡化。

  上世纪80年代起,活跃在皖东南农村的众多皖南花鼓戏民间剧团,曾给广大群众带来丰厚的精神享受,但好景不长。以郎溪县民间剧团为例,该县1985年至1997年领证的民间花鼓戏剧团有10个,但时下该县具有演出能力的剧团仅有一两个,连一些“草台班”都已经不怎么唱花鼓戏了。一位资深花鼓戏艺人感叹,不少花鼓戏剧团实际上是黄梅调为主,花鼓调为辅,怎么谈得上艺术坚守和传承?

  更关键的是,在商业空间的挤压下导致的艺术个性的丧失,成为皖南花鼓戏在新形势下遭遇的新课题。由

【责任编辑:】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