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榜样 | 彭意红:心中有戏 皖南花鼓传四方
来源:宣城日报 作者:记者 余庆 发表时间:12-23 09:48

在皖南青山绿水间,有一种艺术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民间的智慧,穿越百年时光,依然婉转悠扬,令人回味——这便是皖南花鼓戏。

作为地方传统戏曲,它曾因文化变迁和市场冲击濒临危机,但在一群文化传承者的努力下,迎来了新生。彭意红作为郎溪县花鼓戏剧团的团长,以数十年的坚守和创新,荣获了安徽省文学艺术界“十佳选手”,宣城市文联“十佳个人”等诸多荣誉,书写了一曲动人的传承篇章。

结缘花鼓

1967年,彭意红出生于郎溪县一个戏剧世家,父亲是涛城剧团的演员。童年时期的她,常被父亲的表演和乡间戏台上传来的阵阵鼓点、婉转唱腔深深吸引。16岁那年,怀揣着对戏曲的执着与梦想,她考入了父亲所在的涛城剧团,成为一名专业花鼓戏演员。

初入剧团,生活条件艰苦,但她毫无怨言,凭借勤学苦练迅速崭露头角,从青涩的学徒成长为剧团的台柱子。作为一名“小生”演员,她的表演细腻而传神,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23岁时,花鼓戏面临市场经济转型带来的冲击,彭意红毅然选择组建郎溪县振兴剧团,为传承花鼓戏寻找新的希望。然而,资金短缺、演员流失、演出场地不足等困难接踵而至。她四处奔走筹款,带领剧团巡回演出,将皖南花鼓戏的声音传递到更广阔的舞台。

之后的一段时间,剧团面临解散,彭意红不得不做出痛苦的选择,暂时离开她深爱的舞台。然而,她的心中始终怀揣着对花鼓戏的无限热爱与眷恋,时刻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够重拾这份艺术初心。

振兴剧团

转机出现在2017年。在政府和各界的支持下,皖南花鼓戏教育传习基地落地郎溪县飞鲤镇。对彭意红而言,这不仅是梦想照进现实的契机,更是重振剧团的全新起点。

她与家人倾尽积蓄,进行基地建设。平整土地、改造教室、搭建舞台、购置设备,每一个细节都倾注了她的心血。在得知基地建成后,剧团之前的一些老演员们纷纷联系上彭团长,要求重新加入剧团这个大家庭,与此同时,还有几位年轻的戏曲演员也加入队伍中。彭意红深受感动的同时也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她坚信,要想让花鼓戏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就必须在坚守传统的同时,勇于创新。

彭意红带领剧团在剧目编排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一方面,她复排经典剧目,力求保持花鼓戏的传统韵味;另一方面,排演融入现代元素的新剧目,通过生动的故事弘扬新风尚,创作出《上岸之后》《春回郎川河》《山这边山那边》等一批既符合传统戏曲特色又贴合现代审美的优秀剧目。同时,她高度重视年轻演员的培养,积极为他们提供学习与实践的平台。剧团签约演员严俊两度在皖南花鼓戏小戏孵化计划中被评为“优秀青年演员”,95后青年演员匡孟饰演的“70后”老奶奶瞒过了专家的慧眼,被称为“戏路最宽的好苗子”。

她还计划在基地内建设一座皖南花鼓戏史料馆,全面呈现花鼓戏的历史脉络和文化魅力。

七年来,郎溪县花鼓戏发展成为一支富有影响力的文化力量。剧团每月演出30余场,足迹遍及江苏、浙江、江西等地,并多次在省内外比赛中斩获殊荣,如丹凤金奖、群艺大奖赛一等奖等。

传承创新

彭意红深知,艺术传承不仅需要坚守,更离不开教育与创新。近年来,她大力推动皖南花鼓戏走进校园活动,让这门传统艺术融入年轻一代的文化视野。

自2018年以来,她和团队在郎溪县及泾县的学校开展了百余场非遗进校园活动,为非遗进校园项目编写了通俗易懂、富有教育意义的花鼓戏小剧本,使孩子们在欣赏艺术中学习传统文化,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与此同时,彭意红还着眼于剧团的市场化运营,积极参加各类文艺展演活动,不断拓宽剧团的演出渠道;通过社交媒体宣传花鼓戏,为吸引年轻观众注入了新动力。在她的带领下,剧团逐渐形成了鲜明的品牌特色,并以更开放的姿态走向全国。2023年11月,剧团排演的小戏《还猪》入选由国家文旅部艺术司、湖南省文旅厅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全国花鼓戏优秀剧目展演,今年,该剧目再度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资助项目名单。

在未来的传承与创新之路上,彭意红说:“只要心中有戏,花鼓戏的未来就一定充满希望。”

【责任编辑:柳生】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