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法兰西电影之光凯瑟琳·德纳芙 从《瑟堡的雨伞》出发去拥抱一个时代
来源:文汇报 作者: 发表时间:11-15 09:59

德纳芙在《瑟堡的雨伞》中,对忧郁的日内维耶一角时而耽于幻想、时而严肃认真的演绎,将她推向了一线女星的行列。

《白日美人》让德纳芙展现了她作为演员的另一面。

生活在德纳芙身上刻下重要的痕迹,但镜头留住了她永远的纯真。

《最后一班地铁》中冷静温柔又独立能干的女性角色,为凯瑟琳赢得了第一座法国恺撒电影奖杯。

日前传出法国女演员凯瑟琳·德纳芙在拍摄艾玛纽尔·贝克特的新戏时出现中风送医院的消息。尽管经理人声明称她是轻微中风,活动能力未受影响,只是需要休息一段时间,但这个消息还是透着时间的残忍,青春的难留:它提醒我们,不知不觉间这位传奇美人已76岁高龄了。

13岁入行,纵横影坛半个多世纪,凯瑟琳·德纳芙曾主演包括《瑟堡的雨伞》《白日美人》《巴黎最后一班地铁》《八美图》等法国影坛耳熟能详之作,11次入围有“法国奥斯卡”之称的恺撒奖,两度获封影后殊荣,在柏林电影节及戛纳电影节都获颁终身成就奖。

她被誉为法兰西电影之光,新浪潮旗手、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曾在一篇文章中写她:“我能用什么来比喻凯瑟琳呢?如果一定要用一件物品来形容她的话,一朵花或一束花都不恰当……我把她比作一只花瓶,一只可以把所有的花插入其中的花瓶。”60多年来,盛产“女神”的法国影坛,不断有新的法兰西玫瑰出现,伊莎贝尔·于佩尔、伊莎贝尔·阿佳妮、苏菲·玛索、奥黛丽·塔图、玛利亚·歌蒂昂……但凯瑟琳·德纳芙只有一个。毫不夸张地说,她是法国新浪潮以来,唯一一位亲历整个欧洲电影史且尚在人世的女演员。

成就她的是雅克·德米,还是生活加在她身上的苦痛?

1943年10月22日,凯瑟琳·德纳芙生在巴黎一个演艺世家。最初,她叫凯瑟琳·法比安娜·朵列。与活泼外向、喜欢电影戏剧的姐姐不同,凯瑟琳打小个性安静,在遇见导演雅克·德米(新浪潮教母瓦尔达的丈夫)之前,对电影这件事毫无憧憬。在一个酒会上,凯瑟琳第一次见到了雅克。他告诉从未上过电影学校,也并未接受过任何专业课程的凯瑟琳,希望可以与她合作。他想在准备中的新片中尝试一种非常大胆的方式:将念白全用音符唱出来。这让凯瑟琳觉得既新奇又兴奋,她被告知必须在拍摄前将每段乐曲熟记于心,再在镜头前分秒不差地重现出来。每当录音室里的音乐响起,她都会被其深深打动,还没开拍,她已爱上了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就是 《瑟堡的雨伞》(又名《秋水伊人》)。

就这样,20岁的德纳芙走进了《瑟堡的雨伞》,饰演那个不顾家里反对和加油站男孩热恋的17岁少女日内维耶。他们的爱纯真、炽热。她拉着盖伊的手,一遍又一遍地说:“我爱你”,不顾一切地想跟他远走高飞。可战争无情地拆散了他们。男孩去了前线,偶尔的来信和照片,怎能慰藉日内维耶日夜思念的心?在窘迫的生活中,她渐渐失去了等待的勇气,最终嫁给了钻石商人罗兰。多年后,当日内维耶和盖伊再次在大雪中相见,早已物是人非。尽管两个人从未忘记这段感情,但曾经纯真的梦想再也找不回来了。

《瑟堡的雨伞》片场每天都在发生奇怪的事情。比如,半夜在大街上唱歌;没钱买器材就搞些小发明来移动摄影机;在现场放计时器,以确保每句歌词的准确性。所有这些富有创造力的东西,打开了潘多拉宝盒,使凯瑟琳·德纳芙第一次清晰地意识到,拍电影就是和一些不平凡的人在一起,做一场非同寻常的梦。由此,她坚定了一个想法:如果想要和世界有更深层次的交流,最好是拍一部电影。

而这一年,生活也在德纳芙身上刻下重要的痕迹。她17岁时爱上了大她16岁的法国导演罗杰·瓦蒂姆。这一年,她为他生下一个儿子,随即成了一个单身母亲。雅克·德米被迫停下整个剧组等了她好几个月才把《瑟堡的雨伞》拍完。生活加在德纳芙身上的苦痛,转变成了角色细腻的内心世界。在《瑟堡的雨伞》里,凯瑟琳的表演呈现出质的突破。人们在她饰演的日内维耶眼中,看得到有些纯真的东西,一点点破碎、消失……

这是影片留在影史最美的镜头之一,在一个俯拍镜头下,打着五颜六色雨伞的路人,按对角线相向而行擦肩而过,来回穿插走动,仿佛乐谱上跳动的音符。影片的结尾,日内维耶开车带着女儿离开,男主角的老婆孩子也回来他的身边。德纳芙的面孔闪过一种无以名状的冷漠,这样的表演在之前的音乐片中几乎从未见过。那年的戛纳,导演雅克·德米为左岸派捧回了唯一的一座金棕榈,而凯瑟琳·德纳芙的名字开始被人铭记。彼时的她应该不会想到,自己正出发前往去和整整一个时代拥抱:包括波兰斯基、布努埃尔、梅尔维尔、奥利维拉等欧洲所有大牌导演正在前方等她。

不断扩大的电影版图,帮她用艺术来对抗时间

如果说雅克·德米为德纳芙指引了一条通往电影的大门,那么布努埃尔则把全世界的大门都为她推开。1967年对凯瑟琳来说是意义重大的一年,她出演了《白日美人》,还因此结识了时尚界的传奇人物伊夫·圣·罗兰。在布努埃尔开始写剧本的时候,凯瑟琳已是他心中的女主角。她具有他所需要的一切品质:年轻貌美,孤傲冰冷,符合富裕阶层人妻的气质。影片公映时备受好评,随着时间的推移,“赛弗琳娜”这个角色也成为了一个符号、一种象征。

在特吕弗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当初凯瑟琳与布努埃尔的合作并不顺利。布努埃尔不爱说话,对表演不作任何要求,不让演员看拍好的片段,这都让年轻的凯瑟琳不知所措——她原本就不是个主动的人。这些使两人在整个拍摄过程中,对角色的理解一直存在偏差。布努埃尔和制片人看过样片后很失望,觉得这不是他想要的样子。然而,他用了三四天剪辑,结果却出奇地好,那些他之前认为不太适宜的表演都变得恰到好处。没人能解释到底是为什么,这件事成了电影圈的神秘谜团之一。

毫无疑问,特吕弗和凯瑟琳·德纳芙在彼此的生命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他给她带来了第一个大奖的肯定,而她则是他当仁不让的缪斯女神。德纳芙与特吕弗的首次合作是1969年的《骗婚记》,彼时的特吕弗已过了他的巅峰时期。影片带有浓重的希区柯克式悬念套路,但实质探讨的是难以捉摸的爱情问题。现在看来,电影并无特别之处,唯一可圈可点的,似乎只有德纳芙的表演。

而《最后一班地铁》中的那个角色,则是特吕弗专为德纳芙量身定制的。凯瑟琳·德纳芙在其中饰演的是一个性格复杂的女性。“在那个时代,女演员很难遇到这样的角色,不止是情人或妻子,战时剧团的经营者身份让她性格中有种坚毅的东西。因为心中隐藏了许多事情,所以她的行为有时会看起来很古怪,是一种僵硬和激烈冲突下的融合”,凯瑟琳·德纳芙曾这么描述这个角色。特吕弗希望她能通过这个角色,表现得不同于以往,不只是漂亮的金发女郎。

那段时间,真是甜蜜的时光。他们长时间在一起聊天,谈电影、演员和剧本。特吕弗不爱出席人多的场合,而凯瑟琳则会去。回来,特吕弗就让她给他讲所见所闻。他们总有聊不完的话题。直到特吕弗去世,这两人之间都保持着坚不可摧的友谊。德纳芙曾不止一次表示过对特吕弗才华的欣赏,而特吕弗则不吝用极致的话语描述他的缪斯女神。“凯瑟琳·德纳芙的确很美,以至于由她担任女一号的电影即使没有故事情节也会大受欢迎”,令特吕弗坚信不疑的是,观众只要看着凯瑟琳,就会感到幸福,“她的脸让人相信,即使电影没有情节,她就是剧情本身”。

1972年,德纳芙与法国老牌导演让·皮埃尔·梅尔维尔合作《大黎明》。影片是吴宇森《纵横四海》的原型,更是梅尔维尔的遗作。她送了这位亲历了二战的法国老导演最后一程。接下来的1980年代,德纳芙似乎沉寂了下来,新浪潮退去,法国电影陷入了衰退。1995年,就连将她带到世人面前的雅克·德米也已离世,在其妻瓦尔达的纪录片《雅克·德米的世界》中,德纳芙出现在镜头中。她对德米的感激在采访中流露不尽,影片最后定格在墓碑上的生卒年月。2000年,在深受新浪潮影响的北欧导演拉斯·冯·提尔的 《黑暗中的舞者》中,人到中年的德纳芙饰演了一位好心的邻居。曾经的女神,化身美国小镇的家庭主妇,岁月夺去了她青春的容颜,却无法夺去她的美丽,那是一种非同一般的美,是时间淬炼以后留下的印记。德纳芙的电影版图在去年又扩大了。在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的新片 《真相》中,她与另一位法国传奇实力派女演员朱丽叶·比诺什饰演一对关系复杂、又爱又恨的母女。这些导演都在凯瑟琳·德纳芙的演艺生涯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和她一同用镜头雕刻艺术,用艺术来对抗时间。

这就是爱吗?原来它是这么令人痛苦

“你的脸是风景。眼睛是绿色的小湖……温柔时吐出珍珠,说谎时吐出蛤蟆。我闭上眼睛,但还是看到你。”在《骗婚记》中,凯瑟琳·德纳芙饰演的玛西翁骗走了路易的全部钱财,他原谅了她,还为她卖了工厂、杀了人。在逃亡的路上,她下毒害他,他依旧对她一往情深。多少人在电影中,对这位女神一见倾心,而在现实世界里,凯瑟琳却至今孑然一身。

17岁时和33岁的罗杰·瓦蒂姆的爱情影响了她的一生,也使她成了一个单亲母亲。然而与之而来的,凯瑟琳·德纳芙也迎来了事业的巅峰。1965年,她又与英国摄影师大卫·贝利开始了婚姻生活,可五年后的黯然分手,就此斩断了她对婚姻的所有向往。不过,爱情始终令人无法抗拒。1971年,凯瑟琳在片场认识了意大利首席男星马塞洛·马斯楚安尼,热烈的爱让她又一次变得盲目,她不顾他已婚的身份,为他生了一个女儿。即使分手后,他们一直保持着好友的关系,直到马塞洛1996年去世的那天,她和女儿一直守在病床前陪伴他走完人生最后一程。凯瑟琳·德纳芙曾征服过许多才华横溢的男人,包括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特吕弗、伯特·雷诺兹,但她却始终无法征服爱情。在《骗婚记》的结尾,冷酷如玛西翁,也被熊熊燃烧的爱温暖了心:“这就是爱吗?原来它是这么令人痛苦。”是的,它是痛苦,也是喜悦。

凯瑟琳·德纳芙晚年长住在巴黎,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里亚诺住得很近。一年中,她半年用来工作,半年用来享受生活。2005年,她出版了《凯瑟琳·德纳芙的秘密日记》,记录了她在片场的所见所想。她并不打算写自传,只希望通过这本日记留下对电影的只言片语。多年来,她对电影一直保有热情。对她来说,看一部电影,或者亲身去演绎一个故事,永远都是一种探索。

相关链接

瑟堡的雨伞(1964)

1964年,年轻的凯瑟琳·朵列(本名)初涉影坛已有八年,但尚未接演过让自己为世人所知的角色。凯瑟琳等到了《瑟堡的雨伞》(该影片同年夺得金棕榈奖),这是她与导演雅克·德米一系列合作的开端,雅克坚定了她从影的渴望。她对忧郁的日内维耶一角时而耽于幻想、时而严肃认真的演绎,将她推向了一线女星的行列。

白日美人(1967)

1967年,德纳芙因在路易斯·布努埃尔导演的电影《白日美人》中接演了放浪形骸的中产阶级女子赛弗琳娜·塞利兹一角而遭到批评。对身为医生的丈夫感到失望,这位当代的“艾玛·包法利”在出卖肉体中找到了精神上的自由。在这部影片中,凯瑟琳·德纳芙展现了她作为演员的另一面,当时她不到23岁。

最后一班地铁(1980)

世人都看过或至少听说过弗朗索瓦·特吕弗的著名作品《最后一班地铁》,小小的蒙马特剧院在德军占领时期的故事。剧院经理犹太人卢卡斯·斯坦纳被迫离开法国,他的妻子、身为演员的玛丽安(德纳芙饰)不得不肩负起剧院管理人的事宜。在排练中,玛丽安意外地与新雇佣的男演员伯纳德·格朗杰擦出了爱的火花。凭借这个冷静温柔又独立能干的女性角色,凯瑟琳再一次成为了法兰西的电影偶像,同时为她赢得了第一座法国恺撒电影奖杯。

印度支那(1992)

时光对凯瑟琳·德纳芙的电影生涯完全不构成障碍,反而令她在法国影坛的地位与日俱增。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她接连在一系列喜剧、悲剧、适应普通观众口味的电影里出演角色,对角色总是精心挑选。1992年,她因雷吉斯·瓦格涅的恢宏历史巨制《印度支那》中的角色而收获评论界和大众喝彩。这部电影使她在《最后一班地铁》12年后,赢得了第二个恺撒奖,以及一项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奖提名。

八美图(2001)

德纳芙在弗朗索瓦·欧容的这部音乐类悬念电影中重归音乐喜剧路线,扮演冷傲又惟利是图的大资产者,她的丈夫被发现死于谋杀。片中,身着裘皮披肩的凯瑟琳·德纳芙演唱了西尔维·瓦尔坦的一曲《你从来没有》,技惊四座。

【责任编辑:admin】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